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
一 健康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
(一)当前城市面临的健康挑战
1.拥挤的健康损害
聚集不仅影响城市空间的形成,还是城市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宁状态,而不只是不生病或身体不虚弱。生活在拥挤环境中的城市人,由于高度紧张和过快生活节奏,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比例较高,称为“拥挤综合征”。人群聚集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含量增加,人们说话、咳嗽、发汗、吸烟,均产生空气污染,导致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长期处于拥挤的工作和居住状态下,人们紧张、烦躁、身心疲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一系列内脏和躯体功能失调。
2.住宅与建筑
城市建设使中国近一半的人(目前城镇化率已达49.68%)居住和工作在室内空气污染中,油漆、夹芯板、密度板、泡沫填料和内墙涂料等建材中含300余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人体产生黏膜刺激(如乙醛、丙烯醛和萘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如甲醛等)。
室内空气污染物还产生光化学效应,对城市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至少35%的呼吸道疾病和22%的慢性肺病与室内空气污染密切相关,室内空气污染已经与高血压、肥胖症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
据统计,全世界涂料和装修工业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溶剂超过1100万吨,成为城市中仅次于汽车尾气的第二大空气污染源。
3.城市交通的影响
汽车排放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悬浮微粒容易进入并积累在人的肺部;一氧化碳影响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产生光化学作用,伤害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交通噪声会直接影响脑神经。使用道路的人员通常处在比城市本底空气污染更差的环境里,而车内的污染物甚至还要高出车外数倍。
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中心的研究表明,交通阻塞会使困在小汽车内的人心脏病发作概率是平时的2.6倍,使乘公交车的人心脏病发作概率是平时的3.1倍。
4.代谢与开放性
从生态学的角度,城市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和自我稳定的系统,城市系统内缺乏分解者,也缺乏足够的分解空间,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废物难以在系统内完全分解和容纳。据统计,80%~90%心脑血管、高血压和癌症等病种的发病因素,是通过代谢渠道从污染的环境而进入人体的。各种塑料器皿、化学稀释剂、清洁剂、杀虫剂等污染物,会通过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侵入人体,对内分泌和健康形成持久干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释放,便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威胁人的健康。中国不少城市饮用自来水的标准尚低,重点是过滤和消毒,并不能消除污染,有些处理工艺甚至加重了污染的程度。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从系统外输入能量和物质。城市要依赖农业的剩余而维持生存,农产品是城市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来源,乡村地区还是城市产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城市人们提供食物和营养,这是对健康城市的主要贡献和积极方面;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带来许多副作用,直接危害城市健康。如蔬菜中硝酸盐超标,过量磷肥及其导致的重金属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及生物富集,使农药在城市食物链中不断传递、扩散,并在空气和阳光作用下形成新的有害化合物。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健康的蜕变。
5.生态的影响
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所需的物质与能量,最终皆来自于环境,是依赖周边生态环境而生活的。人类所处环境可分两类: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天然形成并且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属于原生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城市就是一种典型的次生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是一类低效的、不健康的和反控制论的人类栖息地(王如松,2005),其资源利用效率比自然生态系统甚至比农田生态系统低得多,掠夺腹地资源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强的胁迫效应,邻居关系疏远,人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远不适应人类生态需求。这种情况下,健康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城市,健康涉及人的生理、心理和物理环境,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代谢环境,以及意识形态、风俗、文化等社会环境;是由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包括聚集化过程、工业化过程和现代化过程。风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