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建议的请示》,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提出“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为此本课题组对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思路。
一 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相关行为主体,为实现技术创新和转移、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成的联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组成的网络系统。上述定义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为主要创新行为主体;③不同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行为主体通过创新结构(组织和空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扩散等方面,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缩影,而是创新的区域化。区域创新体系由于受所在区域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必须有所侧重,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积累水平等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或者知识创新。各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定位可能不同,但区域创新体系要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之中,其目标应从属于、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目标。
二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提出的背景、基础与条件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是针对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新的功能定位而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为标志,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务院批复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标志着:中关村正面临着从国家科技创新转化基地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源,以及国际创新体系的节点这一更高层次的跃升。并且意味着这种跃升已经不仅仅事关北京一个区域的发展,而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甚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什么国务院在中关村发展20年之际给予这个批复?批复出台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基础是什么?这一切无疑是提出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与先决条件,必须梳理清楚。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提出新要求(背景)
进入新世纪,中关村创新体系发展面临三大背景:第一是北京经济转型,由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型、从传统经济中心向新经济中心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还要求区域创新体系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支撑;第二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中关村创新体系不仅作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更要成为国家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源;第三是国际化进入科技国际化新阶段,伴随大量国际研发机构落户中关村,要求中关村不仅成为跨国公司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节点,并且要成为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力跳板。
(二)中关村多年的发展为园区功能跃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聚集了两万多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