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汽车产业对上下游的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金融、维修等产业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由于汽车是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复杂产品,因此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工业行业之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出口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然而,汽车产业所需的钢材、橡胶等原材料是近年来价格上涨最快的产品,给汽车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很大压力。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汽车产业的地位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汽车产业的规模大,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高。2006年,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565.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9%。2007年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62388亿元、195967亿元和125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60%、4.90%和4.62%(详见表9-1)。在所有三位数工业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的资产总计居电力生产(7.77%)、电力供应(6.89%)和钢压延加工(5.77%)之后列第四位,主营业务收入居钢压延加工(5.98%)之后列第二位,利润总额居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12.92%)和钢压延加工(5.44%)之后列第三位。第二,汽车工业的产业链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大。上游相关产业包括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等原材料和电子、通讯、化学等基础行业,汽车制造业中的零部件制造和研发环节,下游相关产业包括销售、物流、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汽车信息、租赁、回收等环节。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就越大。[1]根据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5827,居42个行业的第四位,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9539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84621)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6078)。而汽车制造工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002年汽车制造业的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70.36%和76.58%。
表9-1 汽车制造业规模占工业的比重情况(2007年)
2.汽车产业的增长与内部结构
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2006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2.59%,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速度2.44个百分点,处于高增长行业之列。以当年价格衡量,1999~2007年间,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7.1%,企业数量、资产、主营业务、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0%、16.9%、27.2%、27.3%和34.6%(见表9-2)。
表9-2 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增长情况
汽车产销两旺,同样保持高速增长。2002~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从325.37万辆增长到888.25万辆,增长了173.0%;汽车销量从324.85万辆增长到879.15万辆,增长了170.6%(见图9-1)。行业快速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图9-1 2002~2007年汽车产销状况
我国汽车产业的主体仍然是汽车整车制造产业。2006年汽车整车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汽车工业增加值的47.92%。但是从表9-3可以看到,汽车整车制造产业的比重在2003年达到顶点后逐年下降,2006年相比2003年下降近16个百分点。2000~2006年间,改装汽车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摩托车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而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车用发动机产业的比重则有了较大的提高。汽车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我国汽车整车市场需求的扩大、零部件配套能力和竞争力的加强。事实上从出口的情况可以看到,2003年汽车零部件出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