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
一 文献综述
资源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需多言的,但是资源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往往并不是最受关注的要素。Raleigh Barlowe(1960)认为:自然资源与土地曾被早期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作为经济生产过程中一种主要的投入要素,而当代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却对这一要素很不重视,在他们的著作和教学中很少考虑这一要素,或根本不予考虑,甚至连将土地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过程中无足轻重的贡献要素都不想承认。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路径的转换,种种现实使得人们不得不承认可能资源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所谓约束,当然这里我们所谓的经济发展主要指的是经济增长这一数量维度。
1.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吗
对这一论点,经济学家被两分为所谓“悲观者”和“乐观者”两大派别。
悲观者起源于Thomas Malthus。边际收益递减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也同样在马尔萨斯的理论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古典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是固定比例,而可变投入是土地。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个固定数量的土地,会带来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减少。加上假定人们生育的倾向,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将几何增长而农产品产出只是算术增长,所以对食品的需求必然会提高,最后导致大部分人口会处于一个仅仅维持生存的生活水平。在他之后,Jevons(1865)也论述了英国煤矿的耗竭,以及开采成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和英国工业竞争力产生的损害。Ricardo(1817)认为土地只是相对短缺而不是绝对短缺,土地是个异质性的资源,可以通过投入使得土地改良。基本结论是: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由于该模型假定边际收益递减,因此李嘉图也认为经济会因为资源约束迟早会停止增长。而到了现代,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忧虑渐渐增加。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Meadows等,1972),预测了21世纪初期可怕的后果,除非人口和经济增长大幅度放缓。洪银兴(2000)认为经济增长模型中应包括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阶段,而在我国现阶段可以说这五种经济都存在。特别要注意的是资源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或者说,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资源。李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约束——资源及环境双重约束,并且认为这种约束很严峻。李培育(2005)认为自然资源可能会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而主流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乐观者,他们认为悲观主义者没有考虑技术的进步和相对价格克服稀缺的能力,比如Solow(1974),Nordhaus(1992)。乐观主义者的信条可以(Neumayer,2000)总结为,如果从经济学意义上如果一种资源A是稀缺的话,价格(市场机制)将有四种交互作用:(1)B资源对A资源的替代,以及需求从A资源密集的产业转移;(2)价格上升推动勘探、开采以及回收,其后A的价格会下降,显示为经济稀缺性的缓解;(3)人工资本替代;(4)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单位产量的资源投入,同时技术进步也可能使得开采成本降低(或者开采一些低品位的矿藏)。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可持续”和“可持续发展”上。Nordhaus(1992)认为有两种新的增长极限,一为地球可能无法承受工业带来的污染和废弃物;二为人类缺少意愿和能力去将这些外部性内部化。Krautkramer(1998)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而商业勘探、开采一般只看到其中的一种或者数种。对某种元素的开采或者过度开采会给生态系统平衡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如此的不完整,以致我们不可能对长期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对生态系统不同部分产权的赋予以及商业开采带来的外部性应该考虑如何内部化。茅于轼(2005)认为,不存在资源约束,只存在市场不运作。市场经济有两大特点:一是能够充分利用生产和消费的可塑性。稀缺的资源可以少用,拿丰富的资源来代替。二是能够引导科学技术减缓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压力。这两个特点都是通过价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