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
在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和促进民生、刺激消费的国内政策的影响下,餐饮业需求刚性的特点使得2009年的餐饮消费异军突起,餐饮消费需求旺盛,整个行业发展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尽管有很多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餐饮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市场“洗牌”中退出了竞争舞台,但是在整个餐饮行业“大盘”稳定的前提下,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洗牌”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给众多餐饮企业留下了市场发展的新空间与新机遇,快餐企业更是如此。2009年是快餐企业特别是中式快餐逆市扩张的一年,是快餐企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规模扩张、品牌提升、抄底人才成为2009年中国快餐发展的主题。
本文以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2009年中国快餐企业情况调查》数据为基础,以2009年快餐50强企业为研究样本,对2009年中国快餐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 行业规模继续扩大,抗风险能力日益凸显
快餐是适应普通百姓需求的日常消费,在餐饮业一向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持续的消费需求,因此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小,在金融危机面前也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据了解,包括真功夫等企业在内的多家快餐企业受益于金融危机影响下较低的房租价格,正计划趁势扩张,为企业提升和上市做好准备。
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2009年中国快餐企业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快餐50强营业收入达到598.8亿元,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的3.3%,门店总数12932个。前10强营业收入达471.9亿元,占50强企业营业总额的78.8%;50强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达到亿元以上,营业收入达3亿元以上的占总数的58%,营业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占总数的32%。其中,46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2008年,2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增长速度(16.8%),11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超过30%。
总体来看,2009年中国快餐50强企业营业收入高于2008年。这表明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具有民生特性的快餐行业很有发展空间,中国快餐企业有着顽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 规模、品牌、地域多管齐下,全面逆市扩张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餐饮各项成本指标也在不断降低。这有利于一些具备实力的连锁餐饮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扩张。比如,在选址上,原来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个位置相对较好的门店可能会有很多家在竞争,包括餐饮同行甚至跨行企业(如服装等)都参与选址的争夺战。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竞争对手变少了,谈判的空间自然也大了,价格相应降低了。除了选址外,原材料成本也会相对降低,这些都为餐饮企业进行规模、地域扩张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从规模上看,快餐50强企业中,拥有门店最多的有3200多家,最少的也有22家。其中,拥有50家门店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81.6%;拥有100家门店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53.1%;拥有300家门店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22.4%;拥有950家门店以上的企业占总数的8.3%。
从地域上来看,快餐50强企业中,90%的实现跨省和跨市的店铺扩张。统计显示,实现全国范围门店经营的企业为5家[1];跨省、跨市有门店的企业为40家;在一个省或城市有门店的企业为5家(见图1)。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的企业各12家;浙江6家;深圳、山东各4家;江苏2家(见图2)。
图1 快餐连锁50强企业跨地区连锁发展情况
图2 快餐50强企业总部设立情况
50强企业中,96%的企业均有自营的配送中心。店铺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连锁标准化的要求,推动了快餐企业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的发展。纵观2010年快餐企业开店计划和选址布局,越来越多的快餐企业采取的是在稳定省会城市既有店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向省会周边城市辐射和渗透。开店分布更趋区域性,大多数企业先立足当地再向区域扩展,采取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策略。
从品牌发展来看,快餐50强企业中,46%的企业都拥有2个以上的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快餐企业往往也是一些品牌价值高的餐饮企业,注重品牌培育和品牌战略是现代快餐企业发展的趋势。
三 现代化管理和良好发展前景吸引人才“金凤凰”
在企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建立人才培育机制成为当务之急。人才问题一直是快餐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成为制约不少连锁快餐企业发展的痼疾,但在当前就业紧张的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面更广、成本也更低,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