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近年来,榆林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榆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 2009年榆林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基本状况
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榆林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逐渐成为西部经济重要一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9年,榆林市大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努力营造社会慈善友爱氛围,使榆林和谐社会建设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9年,榆林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三沿三型”建设思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先易后难,扎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榆林市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村样板”就是打造米脂高西沟、靖边尔德井、横山白峁岔等10个代表新农村不同发展模式、具有综合示范作用、居全省领先水平的新农村样板。“百村示范”就是按照制定一个合理规划、发展一个特色产品、推进一批改造工程、建设一个公共村场、营造一个干净环境、种上一片成荫绿树的“六个一”要求,巩固提高168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果,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新农村典型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即建设1200个新农村重点村,每年重点推进240个村,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基本实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目标。目前,已经涌现出榆阳区麻生圐圙村、府谷县芦草畔村、子洲县乔岔村、定边县小巨滩村、米脂县柳家洼村、清涧县下七里湾村和绥德县赵家砭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注重实效、互利共赢、项目自选、形式多样”的原则,榆林1000个企业与1000个农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已落实730家企业与855个农村结对,达成意向资金4.29亿元,到位2.88亿元,达成项目857个,实施项目578个。府谷县173家企业与162个农村结对,其中民营企业152家,达成意向帮扶资金2.5亿元,到位1.8亿元,计划实施项目280个,已实施项目208个。横山县有71家企业与71个农村结对,达成意向帮扶资金856万元,已落实714万元,计划实施项目59个,已实施项目25个,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府谷县民营企业家高乃则投资1.5亿元建设高庄则区域性新农村,规划建设占地8平方公里的5个小区,树立了民企帮带新农村建设样板。
2009年,随着榆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榆林各区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渐入佳境,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就斐然
榆林市将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产业作为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自2004年12月陕西省循环经济高层论坛在榆林召开后,全市掀起了一场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潮。近年来,榆林市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发展煤电一体化、煤电及载能工业、煤电油化工等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产业群体,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顿高耗能、重污染、浪费资源的小火电、小炼焦、小铁合金等“五小企业”。企业改变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线性物流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2007年,榆林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市。2008年,榆林的《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评审。2009年,榆林市筛选榆林市炼油厂、北元化工、神东电力公司等6家企业作为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2009年11月,一期计划投资约100亿美元的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在神木县大保当镇清水沟工业园隆重奠基。项目建成后,必将对榆林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