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郑州历史悠久,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给郑州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极为丰富。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这些文化遗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各个门类都呈现出濒临失传或变迁演化的趋势,许多曾蜚声中外的民俗、民间文艺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传和消失的危险。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以来,郑州市近年来也注重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了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一批珍贵的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如嵩山木版年画、新密麻纸手工制作技艺等被抢救保护起来。但郑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如许多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难度很大,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发展,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经费和相应保护措施、缺乏权利与利益分配保障机制等。课题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传承人权利的保障,以及在开发利用中政府、相关民间团体应发挥的作用,传统知识产权立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衔接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加强对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及保护状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也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传统医药,此外还有传统节日等重要精神文化遗产。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公布的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包含了诸如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手工技艺、民俗等82个项目,其他正在挖掘整理的更是多达200余个。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如下类别。
(1)民间文学。如火烧秦桧传说(巩义市)、洛神传说(巩义市)、毛潭毛延寿的传说(新密市)、祝英台梁山伯传说(新密市)、中牟西瓜的传说(中牟县)、孔子回车庙传说(中牟县)、黄帝传说(新郑市)、郑风传说(新郑市)、楚河汉界——象棋文化的传说(荥阳市)、嫘祖传说(荥阳市)、潘安传说(中牟县)、寿圣寺双塔的传说(中牟县)、许由的传说(登封市)、大禹传说(登封市)、慈云寺传说(巩义市)、孝义的传说(巩义市)、河图洛书传说(巩义市)等。
(2)民间美术。如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炭精画艺术(郑州市二七区)、砖雕(郑州市惠济区)、蛋雕(郑州市惠济区与二七区)、烙画(郑州市惠济区)、洪山庙戏曲壁画(新密市)、嵩山木版年画(登封市)、嵩山木雕(登封市)、嵩山根雕(登封市)、剪纸(郑州市惠济区、管城区、二七区)、泥塑(巩义市)、潜彩画(巩义市)等。
(3)民间音乐。如超化吹歌(新密市)、民间歌谣(郑州市二七区)、狮子鼓(郑州市上街区)、玉门号子(荥阳市)、古荥对花鼓(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穆沟道教祭祀古乐(荥阳市)等。
(4)民间舞蹈。如小相狮舞(巩义市)、狮舞(荥阳市)、笑伞(荥阳市)独脚舞(登封市)、猩猩怪(登封市)等。
(5)民间戏曲、曲艺、杂技。如常香玉豫剧唱腔艺术(巩义市)、河洛大鼓(巩义市)、东庄秋千(巩义市)等。
(6)民间手工技艺。如影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