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
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来,国家信息化领导和推进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统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方面开始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中央和地方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的推进,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 大部制改革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按照我们的理解,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对行政体制有着深远的影响,电子政务必须服务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因此大部制也必然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一方面,大部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是要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并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这就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以往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行政体制下,电子政务建设难以统一规划,就很难避免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大部制改革之后,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的情况就会大大改观,这就能为更高水平的电子政务建设创造条件。
然而,大部制改革之后,国信办被撤销,相关主要职能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前在电子政务的推进机制问题方面还有很多争论,其中有两种观点较为流行:一是认为国信办撤销以后,从政府来讲,信息化推进似乎进入了主体权力的真空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了多元推动信息化的体制和机制。然而,机构改革之后,作为电子政务推进部门的国信办并入了工信部,电子政务的推进机制并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认为,工信部是职能部门,不是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负责行业管理,作为职能部门它只能管这个行业,例如卫生部只能管卫生,不能管民政、教育,而议事协调机构则主要履行全局协调方面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被撤销和归并以后,好处是减少了职能交叉,但如何强化它的协调功能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了。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举措,电子政务则涉及政府各个部门。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小组,也需要一个跨部门的议事协调机构。美国就在总统办公室下面设立了一个跨部门的权威协调机构,以推进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从我国电子政务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分析,目前最需要加强的恰恰是横向协调,注重顶层设计。
二 大部制改革后电子政务推进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尚未形成相对集中高效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我国电子政务管理涉及的部门最多,管理最为复杂,政府直接投入也大,这对电子政务的相对集中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等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特别是项目建设上存在多头立项、多头审批的问题,没有部门能够牵头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这就很容易造成重复投入、浪费投入。据审计署《2006年第5号(总第17号)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显示,7个部门存在明显的信息化资金使用不当情况,存在一个项目数千万资金超额申报或用途不明的现象。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统筹,遏制电子政务建设中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明确牵头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的完整体系,对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全方位管理。
第二,国家电子政务决策体系中缺乏日常化协调机制。目前,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的协调,主要依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开会协调以及相关单位间“就事论事”的协调。这种协调方式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方面,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每年集中开会次数较为有限,只能就重大问题进行商议决策,闭会期间没有明确的协调制度,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在原国务院信息办撤并以后,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还不具备进行跨部门协调的职能,协调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使得本就不完善的协调机制有进一步弱化的可能。另一方面,依靠各相关部门间高层领导或者公务人员一事一议的协调模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