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
The phenomenon of migrant workers scarcity the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nd its appearance mar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supply infinite disappearing,suggesting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come to the new phase soon.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is transferred from overall contradiction to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and common laborers wage growth is inevitable and has long-term. China must accelerate labor market system construction,establish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and improv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一 引言
随着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2010年中国就业增长强劲,并呈现诸多新特点,最引人注目的包括春节以后普遍而持续的“民工荒”、劳资冲突频繁发生、农民工工资大幅度上涨,以及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对于此类现象,投资者、企业、地方政府和学术界,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和解释。其中,关于中国劳动力是否出现真实的短缺,认识上固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但是,从政策的角度也许暂时不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不管怎么说,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好,供不应求也好,高度关注就业、加快发育劳动力市场这个政策结论仍然是共识。并且,笔者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争论了这个问题(蔡昉,2010a)。所以,我们集中讨论其他两个问题。
关于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令人惊讶地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投资经济学家惊呼“工资侵蚀利润”,甚至有人把一些跨国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大幅度跌落,也归咎为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与此相应,的确出现了一些把企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或者中国的发展中邻国转移的趋向。另一方面,仍然有学者否认农民工工资的实质性上涨,认为仅仅是人力资本回报提高造成工资有所上涨,而并未发现因劳动力供求关系引起的工资全面提高。换句话说,后一观点认为前一看法是杞人忧天。那么很显然,国内和跨国投资者的资本转移行为无疑要被看做过度反应。
关于劳资冲突的多发现象,有人认为是因为劳动者状况恶化造成的,尤其是以富士康职工的激烈行为以及相关舆论为代表。有人则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劳工待遇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但是,由此又冒出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日趋增加的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过度规制造成的,甚至把问题归咎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因此,这派观点建议政府不要倡导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及类似的劳资协商平台,以免引火烧身。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象的丰富多彩、变化纷呈固然让人印象深刻,关于这些现象的解释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分别对政策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虽然学术界的任何一种意见,哪怕在实践上看是诡秘离奇的观点,都有其富有启发的一面。但是,在一定时期,事实却是唯一的,因此,正确的形势判断对于政策选择十分重要,错误的认识如果产生了政策影响力,则可能贻害无穷。本文尝试对劳动力市场新格局进行一个符合事实的概括,借助相关理论框架对主要劳动力市场现象做出具有一致性的解释,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
二 就业矛盾从数量主导型向结构主导型转变
在2003年以前的较长时间里,中国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受计划经济时期就业制度的影响,劳动力无限供给表现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城市企业冗员,劳动力大于需求是一种常态。中国的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转型,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逐步消除,特别是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不断自由化,加快了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进程,顺应了农业份额下降的经济发展规律。城镇就业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逐步消弭着长期存在的冗员现象,人力资源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由市场配置和调节。
与此同时,像许多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先行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伴随着急剧的人口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总和生育率就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到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5.05‰。这个人口转变过程通常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从迅速增长到逐渐减速,直至停止增长的变化趋势,如在2004~2011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胡英,2009)。这一变化导致的结果是,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成为2004年以来不断出现民工荒的根本原因。与此相应的另一个变化,则是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提高。从作为劳动者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年龄提高并不产生任何突出的问题。但是,由于劳动力外出就业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通常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后,外出的动力和能力相应减弱,外出的概率会降低(都阳、王美艳,2010)。
在高速经济增长方兴未艾、就业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劳动力供求格局必然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我们把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每年的新增量作为劳动力供给,把城镇就业增量作为劳动力需求,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劳动力供求新格局(见图1)。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