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
继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涌现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中共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部地区成了“被遗忘的区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 区域外部性的内涵
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外部性则是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来的。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该主体以外的人或事物所造成的影响。根据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当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则形成正的外部性;当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时,则形成负的外部性。此时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不一致,导致了经济活动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
区域外部性主要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的不由其考虑或承担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在分工高度专业化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具有独立利益主体的区域之间展开的竞争、分工与合作都以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动力,区域之间的影响日益深远,外部性更为突出。而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外部性更为显著。本文主要研究武汉市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
二 区域外部性:武汉市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意义
1.武汉在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达。武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何中心和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无论是在T形、H形、菱形、十字形中国经济增长极模式中,居中的武汉都是各区域间实现梯度转移、辐射扩散、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撑点。
(2)人力资源优势。武汉是全国六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和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另外,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商埠端口和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多行业、多门类的熟练劳动力,人力成本相对东部沿海低。广阔而富足的农业腹地、“唯楚有才”的楚文化和正在营造的生态园林城市等都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3)市场优势。武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是中西部最大、最完备的区域子市场。据统计,武汉市经济规模占全省经济规模的比重已达40%左右,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则占全省经济规模的70%左右,武汉城市群经济聚集已达到一定规模,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已初步具备。
(4)产业优势。武汉在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为支柱,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协作条件好。改革开放以后,实施“两通突破”和“开放先导”的战略,并以钢铁、机电、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如今,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成为武汉经济的四大支柱。武汉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重点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武汉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产业聚集区,以及十几个特色科技园。
2.武汉市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1)促进城市经济圈的建立。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其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言而喻。
(2)促进物流中心的建设。武汉作为中部崛起中的物流中心,不仅可以依靠自己及周围地区的农业、工业、科技优势在中部区域市场上发挥核心作用,而且可以辐射到全国许多地方,吸引更多的东西部区域市场的商品,通过中转,在中部大区域城市中成为对外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