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
一 武汉市社会经济与水资源概况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华中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此相会,因此武汉市又称为“江城”,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星罗棋布的湖泊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武汉大地,因而武汉又被誉为“百湖之市”。孙中山先生称之为大武汉。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泊遍布,渠道交错,库塘众多,拥有内陆水域的各种类型。全市河流165条,境内总长2166.4公里,湖泊166个,面积779.6平方公里,全市主要港渠118条,总长617.8公里。水面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
武汉市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毫米,年均水资源量达7000亿立方米以上。武汉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境内自产水资源有限,客水极为丰富,水资源在总体上满足并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
武汉市陆生与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众多的江河湖泊孕育多种生境,有利于动植物多样性的发育。据初步统计,野生动物共计293种,有白鳍豚、白鹤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植物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特征。
2005年,水利部批复武汉市为全国首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2008年12月,武汉市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为建设国务院批复的武汉“1+8”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支持。
当前,武汉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两型”社会、在中部实现率先崛起,是历史赋予武汉的神圣使命,也是武汉市民的共同期盼。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明确提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推进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紧扣城市特色,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使其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二 武汉市湖泊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国际上的一般规律为,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水生态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江河湖泊水生态环境会退化,水质会恶化,情况严重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又会受到限制。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市水环境质量现状逐渐恶化,尤其是湖泊污染趋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逐步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20多年治理,湖泊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全面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困难的系统工程,武汉市中心城区大部分湖泊的水质仍在Ⅴ类左右徘徊,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建设“两型”社会以及滨江滨湖生态城市的目标,差距还很大。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还旧账阶段,特别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较低,管网错接现象严重,雨污水合流制管道比例大,部分规划雨污分流区的管网体系还未形成。
2.自然形成的江湖联系被阻断,湖泊自净能力降低
在中心城区的东湖、沙湖、南湖等湖泊,历史上曾相互连通,并与长江保持着水体交换,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自然淤积,湖与湖的联系被人为或自然分割,原有的连通港渠萎缩严重,内湖与外江的互动受到人为控制,通江闸站过流能力不足,湖泊水体交换程度低,水质趋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呈不良趋势。
3.滨水区建设与湖泊保护起步较晚
自2001年武汉市开展汉口江滩滨水环境综合整治以来,目前两江四岸特别是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已大有改善。但滨渠区和滨湖区的水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港渠两侧和湖泊周边的水土破坏及乱搭乱盖现象严重,水域与陆地的生态过渡带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
三 武汉市湖泊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2003年以来,武汉市逐年加大对湖泊进行治理和保护的力度,相继出台了《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和《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颁布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