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
2002年中办17号文《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下发,正式吹响了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号角。近十年来,党中央洞察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把握新的重大突破和各种重要战略机遇,站在促进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不断进行英明决策,科学定位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地方电子政务十年的实践表明,电子政务加强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各地的实践内容鲜活,成果也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建设了以“金关”、“金税”为典型代表的“十二金”电子政务工程,带动了地方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1999年开始实施的政府上网工程,为地方政府部门开通了互联网时代政府形象展示窗口、政府在线服务窗口和官民互动交流平台,助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2001年全面部署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2003年《行政许可法》正式颁布后,全国县市级以上地方政府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纷纷成立网上服务大厅,梳理、规范、优化、精简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和公共企事业办事流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和推动力,充分发挥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突破口”的作用,夯实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基础,推动地方电子政务步入全面发展期。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网上透明度,初步发挥了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开始主动采纳Web2.0技术,各地大量涌现官方微博,逐步显现了政府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发挥了政府在网民围观力量疏引和互联网公共领域意见领袖培育方面的主导作用。
展望“十二五”,信息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发展迅速,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进程的重要引擎,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引发经济格局、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新模式的重大突破对地方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供了全新机遇。
“十二五”期间,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需求越来越迫切,急需新定位、新思路,有必要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一 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总体回顾
近十年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把推进电子政务与提升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紧紧联系起来,把推进电子政务和实现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创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紧紧结合起来,着重发展地方政府部门重要业务系统,充分利用中央部门下延至地方的重要系统,加强基础性、重要性信息资源建设,推进电子政务软硬件环境建设,核心业务覆盖率和政务贡献度大大提高。
(一)地方经济监管效益明显
适应信息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变化,地方电子政务在市场经济监管、产业运行监测、公共财税增收、城乡消费拉动、公共资源利用、反洗钱、区域联合监管等方面重点推进,建设并运行了一批重要业务系统,综合效益明显。
为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加强市场监管,促进财税增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02年以来,原国信办、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在北京、青岛、杭州、深圳、上海、浙江、沈阳、大连、济南、厦门、成都等省市分两批开展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各试点省市建立以工商部门的企业信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企业基础信息库,通过工商、税务企业登记信息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加强动态监管,发现了大量在工商机关登记但未作税务登记或已注销工商登记仍然营业的行为,堵塞了监管漏洞,促进了财税增收;同时,通过优化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办事流程,较好地解决有关部门交叉稽核问题,提高了监管工作效率和市场监管能力,间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区域协同监管方面,电子政务也开始发挥作用。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加快区域信息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