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
粮食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必需品,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大局。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不少国家已出现“粮荒”问题。对于陕西省来说,如何正确看待粮食生产的客观条件、认识粮食生产的存在问题,从而践行科学发展观,寻找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路径,不能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
研究陕西省粮食生产问题,首先应对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作出科学评价。一般说,影响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土地、气候、农业科技,以这三个基本要素作综合评价,陕西省粮食生产基本条件总体优越,甚至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以土地看,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占全国3.95%,居省、市、区占有耕地第10位,虽比2.11亩的全国平均水平要低些,但鉴于少数几个省份占有土地较为集中,陕西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仍排全国第12位。论人均土地条件,陕西明显地优于山东、河南等粮食大省,差不多是重庆和四川的2倍(见表1)。再以气候条件看,陕西省地处内陆中心,南北跨度较大,皆有南、北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粮食品种齐全、品质上乘。最后以农业科技说,陕西省更是独占鳌头,杨凌集中了一大批农业方面的教学科研人员,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就在这里。
综合而论,耕地面积大于陕西的省份都在陕西往北的地区,气候寒冷,粮食生产的生态条件都不比陕西好;气候生态优于陕西的南方各省份,人均耕地却大大少于陕西;而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哪个省份都不具有陕西这样的农业科技优势。天时、地利、人灵,这三方面加在一起,也许全国也很难找到胜过陕西的省份。
表1 主要省份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2006年)
二
然而,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多年来陕西省的农业产出水平却与这种条件不相对应。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说,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倒数第2~3位,其水平大体相当全国的70%左右。1991~2006年全国每公顷产量提高了1149公斤,陕西只提高873公斤,2006年陕西单位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产量仅为全国的69.69%。考虑到农业生产的丰歉变化,以2001~2006年六年的平均值计算,陕西谷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只是全国的69.74%。为了排除受种植指数的影响,我们再选择除北京、天津外的北方12省份同陕西作比较,仍以2001~2006年的六年平均值计算,陕西谷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只是12省份的73.72%。再退一步,仅以西北五省作对比,2001~2006年间,陕西单位面积产量仍为其他四省区水平的83.16%(见表2)。河南、河北、山东与陕西一样都是小麦、玉米的主产区,2006年陕西小麦单产分别是三省的61.22%、72.66%、61.26%;玉米单产也分别是三省的70.56%、82.07%、61.81%。
表2 陕西与12省份2001~2006年谷物单产比较表
由于粮食单产低,以致陕西人均占有粮食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粮食都低于全国水平,2006年仅为292公斤和216.94公斤,分别为全国的76.85%和54.72%。这种粮食生产的“三低”状况,已成为影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难题。
目前陕西省粮食生产问题异常突出。反过来说,其所具有的增产潜力却很大。如果把陕西的单产提高到全国的水平、北方12省水平和西北其他4省水平,其增产幅度则分别为30.26%、25.94%和16.84%。
三
陕西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是有着繁杂根源的,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但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以致耕地整治较差、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和科技作用发挥不充分,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目前陕西省多数乡村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采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科技含量低、产业化、商品化进展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创造能力远远没得到表现。
据统计资料,2006年底陕西每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仅为5951.36元,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7647.09元低1696元,甚至在西北5省中处于最后一名,在全国排名倒数第9。同样,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各省水平(见表3)。
表3 2006年末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比较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就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对陕西12县24位乡镇干部、24个村的240位村干部、村民,进行专题问卷走访,结果显示多数调查村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缺损严重,农业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调查还发现,陕西农村的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