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
近年来,陕西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整体规模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畜产品数量稳定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增加,畜牧业已成为陕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一 陕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逐步实施,陕西畜牧业加快了从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迈进的步伐,畜牧养殖也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志着陕西省畜牧业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国家能繁母猪养殖补贴、保险等政策的作用下,农户养殖信心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全省畜禽存栏的快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生猪存栏860.5万头,同比增长8.0%;牛存栏175.1万头,增长6.9%;羊存栏678.7万只,增长4.5%;家禽存栏4722.1万只,增长5.3%。②上半年畜产品价格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畜禽出栏的增加。2008年上半年全省猪出栏523.7万头,同比增长12.2%;牛出栏28.0万头,增长11.4%;羊出栏194.5万只,增长7.2%;家禽出栏2666.9万只,增长9.3%。③从2008年8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12月份的生猪价格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后腿肉9元/斤,五花肉8元/斤,排骨9元/斤,里脊12元/斤。与年初的价格水平相比,后腿肉每斤降了6元,五花肉每斤降了7元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猪肉的价格下跌,猪肉的消费量大幅增长,截至11月份,猪肉的日销量环比增长了近1/3。④随着国家和省上扶持政策的持续向好,能繁母猪、奶牛补贴等的及时到位,加之上半年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全省能繁母猪存栏84.5万头,同比增长15.3%,奶牛存栏48.2万头,增长3.5%。能繁母猪存栏的快速增长为未来畜牧业的平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奶畜养殖规模的扩大,将为陕西省的乳品生产企业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也为稳定畜产品市场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在“5·12”地震中,陕西共死亡畜禽24.5万头只,其中猪1.1万头,鸡22.7万只,牛299头,羊6078只,损坏挤奶机2台,损毁畜禽圈舍28.4万间共88.3万平方米,给陕西省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从全年的情况看影响并不大。
(二)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奶牛、秦川牛、关中奶山羊、瘦肉型猪为陕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其中以奶牛和奶山羊为主的奶畜是陕西畜牧业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产区,2008年全省奶牛存栏和奶类总产量均居全国第六位。在加快秦川牛本品选育、提高其肉用品质的同时,还以基地县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良种补贴,加强母牛保护,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陕北白绒山羊是近年来培育的优良绒山羊地方品种,以羊绒纤细、柔软、弹性好、保暖性强、光泽艳丽而著称,陕西已在榆林建起了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存栏规模逾180万只。
(三)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
通过外引内强,培育壮大了一批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近年来全省已建成肉类加工企业103个,年加工能力600多万头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乳品企业84个,年加工能力200万吨以上,西安银桥、宝鸡惠民、咸阳神果已跻身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其中西安银桥乳业生产销售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建成规模的毛皮加工企业15个,蜂产品加工企业12个,饲料加工企业449个。已有4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得到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随着农户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农业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经济合作组织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全省共发展各类畜牧专业协会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1000多个。
(四)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步推进
2008年全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中省共投入专项资金7600万元支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禽良种繁育步伐。2008年陕西省在汉中、安康、关中、陕北各扶持建设1个区域性原种猪场,支持从国外引进原种猪2000头,建设国内质量一流、西北最大的高端外种猪原种场;在陕南和渭北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