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持续向纵深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海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和路径,认真研究制定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及深化改革方案。三十多年来,上海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研究改革、宣传改革、落实改革、以创新促进改革等多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文艺、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领域体制改革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文化领域的科学发展、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创新动力和体制保障。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层次更高。如果说,以往文化体制改革围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经历了恢复性改革、适应性改革阶段,那么,当前和今后这段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将跨入全面创新和全面发挥文化引领发展功能的新时期;如果说,以往文化体制改革更多地在基层改革的摸索中前行,在通过局部性改革来调整和提高整个文化体系运转的有效性,那么,当前和今后这段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将进入以“顶层设计”和“总体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如果说,以往文化体制改革是以盘活用好宣传文化系统的内部文化资源、理顺宣传文化系统的内部关系、兼顾社会力量进入文化发展领域为工作重心,那么,当前和今后这段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将被全面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体制框架之中,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层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总体制之重要内容而被设计、安排和发挥作用,将成为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的重点改革领域。
因而,当前正处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十分关键的历史性节点。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试验田,上海应当在这个重要的节点,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和创新的历史责任。为此,本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立足于时代的高起点,紧密结合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实践,围绕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这一新一轮改革的战略重点,着力分析和破解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新成果,力求形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体制支撑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创新和建设提供参考。
一 文化改革内涵及其分类
(一)文化改革内涵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文化改革的重点在文化体制改革。所谓体制,即体系与制度,是组织体系与相关制度的集合。文化体制是指整个文化领域的组织体系以及该组织体系赖以相互联结和整体运行的制度。文化体制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存在和运行的,就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文化体制作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之一部分,由上下层级关系、内部组织结构及相关要素构成,层级、组织和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权力、利益或制度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发挥出文化体制的整体功能。
文化改革是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对原有文化发展领域或多或少存在的与宏观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不适应、不配套、不兼容的地方进行调整和创新,重点对原有体制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改革或调整,推动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地发挥出应有功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文化改革分类
文化改革的内容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文化改革主要指以党的文化发展方针政策为指引,从宏观层面对文化发展的宗旨和方式确立,文化领域重要政策法规和法律的研究制定,文化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和规划编制,文化发展宏观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维护文化市场健康运行的制度建设等作出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及文化发展面临的全局性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宏观层面文化改革重在调节文化领域党委、政府、社会、主体、市场之间的结构状况与相互关系。
中观层面文化改革是将党的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具体落实在战略部署、资源配置、人事安排、主体区分、重点布局、行业管理等方面。中观层面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涉及核心领域的重要文化资源的配置、重点文化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