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在风电整机领域,成立于2006年的华锐风电只是个“后来者”。而正是这个后来者,用飞一般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乘着国家风电飞速发展的东风扶摇直上,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迅速超越当时国内风电龙头老大,夺得第一把交椅,自成立以来,由全球第七跃升为全球第二。
在全球还没有一台6兆瓦及以上级风机进入商用阶段的情况下,2011年5月,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6兆瓦风电机组正式出产。这一6兆瓦风电机组的出产宣示着其国际领先的风机制造水平,并进一步巩固了华锐风电在国内风机制造领域内的龙头地位。
在没有企业敢于挑战海上风电项目之际,四年前华锐风电临危受命,开始建造欧洲之外全球第一个海上风电并网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在2010年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华锐风电一举获得全部招标额度的60%,成为最大赢家。
这个后来者,将国际化明确为公司“十二五”的第一战略,全力推进国际化业务,到2011年,签署多项国际业务协议,并斩获国内风电第一大海外订单——与国际新能源开发商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签署合作协议,为将在爱尔兰开发、建设、运营的1000兆瓦的风电项目提供风电机组。
一切都像一盘精心策划的棋局。华锐风电则犹如一名有谋的猛士,在一个个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始终坚持国产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战略,走大型化和国际化道路,并将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生命的动力,打造最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企业目标同国家目标的结合,是华锐风电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预测,华锐风电“五年内挑战全球第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一 国产化突围豪赌大风机
2005年,我国的风电市场开始全面爆发,总装机在接下来的5年中实现连续翻番。也正是此时,看准了政策趋势的韩俊良开始为华锐风电的成立四处奔走。
华锐风电前身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控股的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深厚的制造业背景赋予了其大型设备制造的天然优势。
当时的风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国内装机的风电设备中进口设备的比例很高,而且,当时国外企业不提倡中国做兆瓦级以上的风电机组,也不希望中国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大都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或与外国公司共同研发的现实,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如何摆脱引进国外技术的牵制,同时在国内外多家风机企业中突出重围,成为了摆在时任大连重工机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现任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面前的一大难题。
当时,中国的主流机型还是千瓦级风电机组,兆瓦级风机被普遍认为成本偏高而鲜有人问津。韩俊良发现,在欧美等当时已经颇为成熟的风电市场,1.5兆瓦的兆瓦级风机已成为主流机型,甚至3兆瓦等单机容量更大的风电机组也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
韩俊良认定,兆瓦级风机已是大势所趋,他决定跳过千瓦级风电机组。随后,他买下德国Fuhrlander(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希望以兆瓦级风机为华锐风电在国内风电市场打响旗号、开疆扩土。由于兆瓦级产品投入大、风险高,此举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无异于一场铤而走险的技术豪赌。
而事实证明,当时的“兵行险招”如今实为华锐在发展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也为华锐风电赢得了快速增长。2006年,华锐风电首家推出了1.5兆瓦级风电机组,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并借势开发出可适应全球各种风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1.5兆瓦系列化风电机组,打造了完善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实现国产化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规模化生产,为在2007~2009年中国市场1.5兆瓦风电机组爆炸式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供应能力。
“华锐坚持国产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第一家,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风电零部件产业链,并大力推动大兆瓦级陆地和海上系列风电机组的国产化发展,也奠定了我们取得领先的基础。”华锐风电高级副总裁陶刚如是说。
毫无疑问,国产化的坚持和迅速规模化的制造优势,是成就华锐风电力克群雄以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的制胜秘籍,而更为关键的是,华锐国产化的这步棋走得恰逢其时。
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