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一 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截至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993.3万人。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7.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47.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9.0亿元,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为10.5∶38.8∶5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万元,增长12.0%。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502.1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3亿元,增长27.0%。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石化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17.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197.2亿元的51.6%。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亿元,增长12.8%。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12.2亿元,增长8.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9%。
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0.4亿元,增长17.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75.4亿元,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5.0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53.8亿元,增长15.7%;零售业零售额1546.3亿元,增长17.5%;住宿业零售额18.9亿元,增长18.5%;餐饮业零售额251.4亿元,增长18.0%。
据抽样调查测算,城市居民家庭总收入为22079.4元,增长14.4%,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0.6元,增长14.1%;人均消费性支出16232.7元,增长16.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9608.3元,增长19.8%,人均生活费支出5513.4元,增长18.2%。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铁路局是全国15个铁路局之一,主要铁路有京哈线、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滨北线、拉滨线。主要公路有G10绥满国家高速、G1京哈高速、哈佳高速、哈大高速、哈同公路(同江)、哈黑公路(黑河)等。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之一。
哈尔滨市2011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1430万吨,增长12.8%;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4822万人次,增长13.4%。2011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2.5亿元,增长16.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95.2亿元。20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50.6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141.3万户,其中,宽带接入户137.3万户,增长32.1%。
哈尔滨也是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自1990年创办的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是经商务部批准的全国大型区域性交易会之一。是连接东北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是开拓俄罗斯、独联体以及世界各国市场的窗口和桥梁,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截至2011年底,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260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8个,消费品市场234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3个,成交额616亿元,超10亿元的10个,成交额488亿元。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非公有经济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一五”末的11.3∶37.8∶50.9调整到8∶40∶5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均达到12%以上。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实现工业增加值2230亿元,年均增长16%;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4个优势产业5年翻番;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年翻番。大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2%,金融、物流、文化、信息服务四大产业增加值实现4年翻番。
二 哈尔滨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较好,发展条件优越
信息网络设施覆盖城市和乡村。宽带网络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