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

    作者:刘迎秋 王红领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空间的拓展,既有初始状态的国际贸易(产品出口),也有国际间的直接投资。尽管国内关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研究文献为数众多,但由于官方的统计信息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关注几乎是个空白,使得大量的文献研究难以摆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我们的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空白。本文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工商局等单位合作于2008年对北京、上海、浙江和山东等10个省市民营企业的调查资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和阐明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决定因素,得出了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处于以对外出口为主,除少数个案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活动尚处于试探性的摸索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结论。尽管如此,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因此,对那些处在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为其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为民营企业“松绑”,促使了民营经济“起飞”的话,那么这次中国政府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将历史地成为民营企业获得新的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通往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其发展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Abstract:

    In China,policy makers and scholars use the term of “Going-Out”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a of Chinese firms’ internationalization,in comparison with the decade long “Introducing-Into” strategy. The “Going-Out” strategy is also understood as cross country operation strategy,international operation strategy,overseas operation strategy or global operation strategy. The international expansions of Chinese NGEs’(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s)operation space are in different forms:from simply exporting products to outward FDI. Thoug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studies on the NGEs’ “Going-Out” phenomena,official statistics on this are rare,resulting in most of these studies focusing on individual cases instead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ur study tries to make this up. In 2008,Center for Private Economic Studies,CASS and Zhejiang Industry & Commerce Administrative Bureau have finished a survey on the NGEs within 1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Utilizing the data from this survey,we have studied the NGEs’ “Going-Out” strategies empirically,includ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s,as well as the determinants for implementing such strategies. Our results show that,for most NGEs,the practices of “Going-Out” are simply exporting products. Except for a few cases,most outward FDI activities are still in probing stage.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for Chinese NGEs to step forward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ough facing difficulties,in some labor intensive or competitive industries,Chinese NGEs have showed their competitiveness. For firms in those industrie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the “Going-Out” strategy will help them explor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easier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late 1980s,remov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NGEs had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non-governmental sector to prosper;now,the “Going-Out” strategy promo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surely open another time window for the growth of the NGEs. Chinese NGEs have begun their journe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and they do have an encouraging prospect.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虽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仍在继续,但“经济新全球化”过程也已经悄然而至。这种情况表明,越来越频繁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及其更大范围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在这个大潮流中,中国选择了“走出去”战略。经济学界有专家曾将企业经营空间由国内向国外、由一国向多国的扩展过程解释为企业国际化。[1]“走出去”是我国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现象的一种中国式通俗说法,意在将其与“引进来”相对应。“走出去”战略也称为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2]

    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核心内容就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与配置、产业结构的全球性调整和转移、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在世界范围内的布局和重组,这一切都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市场运行规则。制造业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转移,目的在于追求一种比较生产优势。由技术创新能力导致的企业生产力水平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某些制造业生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另外一些制造业生产的竞争力则需要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土地使用成本来获得。而这些需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使用价格才能维持其竞争力的企业,为了获取较低的生产要素,就要在能够提供低要素价格的国家之间转移自己的企业,以获取比较生产优势和比较竞争优势。从目前制造业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转移发展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大的转移共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不再具有比较生产优势的制造业,从北美和欧洲的工业化国家向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转移。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在第一次转移中作为承接者的国家和地区所承接的那些制造业,又开始向以中国为主的更具有比较发展优势的国家转移。

    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起源于引进外国的生产技术和产业资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既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更需要短缺的资本。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初期外国产业资本被允许进入我国投资设厂。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主要是利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吸引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重组我国的生产要素,使我国成功地加入了国际市场的产业布局,并借助外资企业的投资、采购、定牌生产、来料加工等方式使我国的产业、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引进来”。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我国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仅靠贸易已难使一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势。同时,仅靠引进外资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战略布局。经过数十年的改革,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短缺经济的结束引发了传统产业的普遍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推动企业、产业国际化,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推动我国剩余生产要素和剩余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并从世界范围内引进稀缺的战略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党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构想适应了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这个大趋势。

    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可以看做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战略的重大转变,即从单一的“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其实,20世纪末,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前,我国企业已经开始了“走出去”的尝试。有的学者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为分为四个阶段。[3]1979~1983年为第一阶段,这期间我国政府只允许中央部委的大公司以及个别的省、直辖市所属企业到海外投资,共有61家企业获得这项权利,投资规模仅4573万美元,投资领域也只局限在航运、承包工程和餐饮等行业。1984~1988年为第二阶段,这期间我国对外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所涉及的范围也扩展到了资源开发、生产装配等领域。1989~1993年为第三阶段,这期间我国赴海外投资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