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和竞争的制高点,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内涵式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在大城市的聚集发展,形成了广泛且强大的现代服务业需求,能够带动并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一 现代服务业内涵、特征及最新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业依托现代新的技术手段、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具有技术和知识密集度高、附加价值高等特征。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很迅速,但是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特征与分类
国际上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行业构成及分类、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指那些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认为,服务业主要包括12大类:商务服务业,通讯服务业,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业,分销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业,旅游和与旅行相关的服务业,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
在我国,服务业被称为第三产业,其范围包括除一(农、林、牧、渔业)、二(工业、建筑业)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根据国家2003年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我国将服务业划分为15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中关于后工业社会服务业的表述可以看作现代服务业的理论源头。他认为,“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是后工业社会的一大特征,在后工业社会,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等。国外并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我国最早提到“现代服务业”是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但是直到现在关于什么是现代服务业还没有一个权威、公认、统一的认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进行了概括。
有的学者从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出发,提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1]。
有的学者从服务对象和功能角度定义现代服务业,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2];或者认为现代服务业等同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3]
也有学者从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比较入手,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一个概念,凡具有时代特征、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服务业,都属于现代服务业。[4]
2.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如下特征。
技术和知识密集度高。现代服务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软件业、信息传输、数字内容、科学研究等行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以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作为重要支撑,注重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故技术密集度较高。教育培训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则强烈依赖于专门知识和技能,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服务过程,知识密集度较高。
从业人员素质高。现代服务业企业对两类人才的需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