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9月 |
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环节在空间上实现分离,总部向发达的中心城市聚集,制造基地则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势,从而实现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效应,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可以用“总部经济”来概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外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经济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城市是否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各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对总部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本报告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对于各城市正确认识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制定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评价篇根据已有的总部经济理论,在前两年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2005年度的统计数据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各城市所具备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一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采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主要采用IMD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方法(指标计算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指数计算流程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具体指标继续使用《2006~2007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中设计出的由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续表1
二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排名与分析
本年度总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分析对象包括除拉萨之外的26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和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等共35个城市。本文所使用的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主要是采用2006年的各种统计年鉴,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年鉴等;其次是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第三是调研数据,这部分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后的数据。
(一)35个主要城市综合发展能力排名
根据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排名
根据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以及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35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呈现出以下四类特征(见图2)。
图2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1.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第Ⅰ能级城市(综合得分>70)
第Ⅰ能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总体能力很强,远处在国内其他城市前列,总部经济发展优势显著。而且,这四个城市的各分项发展能力也相对较强,除个别指标外,绝大部分二级指标都排在前四名,各分项之间发展较为均衡。综合考虑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及发展现状,这四个城市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全国性总部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2.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第Ⅱ能级城市(50<综合得分≤70)
第Ⅱ能级城市包括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岛和武汉六个城市。这六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35个城市中位于前十位。总部经济总体发展能力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各分项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如杭州的研发能力,南京、天津和武汉的政府服务以及青岛的专业服务等与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相比相对滞后,应充分结合各城市的发展实际逐步加以完善。第Ⅱ能级的六个城市适合发展部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和国内大企业的区域性总部,未来应当积极发挥优势条件,完善相对滞后的方面,以提高总部经济的总体发展能力。
3.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第Ⅲ能级城市(40<综合得分≤50)
第Ⅲ能级城市包括大连、沈阳、宁波、重庆、厦门、济南、西安、长沙、郑州、长春、合肥和福州12个城市,城市数量比上个年度增加一个。这些城市的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