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
加快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是实现“四个跨越”的关键,本质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提升四川省优势产业发展级次,增强区域竞争力。
一 工业化中期四川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四川经济发展已基本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007年四川省人均GDP达到1265美元、非农就业比重将达到50%、城市化率超过33%,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三项工业化基本指标进行判断,四川省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四川工业化中期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
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从2001年的54.27%上升到2006年的69%,5年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则从62.9%上升到69.5%,比重上升速度比全国快了近9个百分点。
2.优势产业发展支柱化
2006年,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04.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3.3%,增长26.9%,在国内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钢铁钒钛、天然气石油和盐化工、食品、医药等七大产业成为优势产业的重点和支柱。
3.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化
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成都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等3个园区和德阳重装、成都汽车及零部件、成都软件、自贡市装备制造、成都市家具等5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实现百亿。四川省正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迈进,德阳成为我国三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攀西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达州、广安等市将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全省形成各类工业园区180余个,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4.优势产业投资密集化
技术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全省14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投入了全省工业企业80%以上的研发经费,承担了50%以上的创新项目,产出了规模以上工业70%以上的新产品和利润。工业投资向优势产业集聚。全省技改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水电、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1/3以上,煤、电、油、运等经济运行短缺环节成为投资重点,80万吨乙烯、向家坝、奚洛渡等一批投资上百亿的大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5.龙头企业发展大型化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4394户增加到2006年的8580户,形成攀钢、五粮液、长虹等一批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全省百亿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户。
(三)与沿海和中西部省区竞争力差距分析
1.工业化水平低
2005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3.3%,工业化水平仅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在西部12省区中排名第7位。
2.工业速度效益不高
“十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6%,比内蒙古低近6个百分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只有山东的15%,排全国第16位。
3.工业竞争力较弱
2005年四川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8位,制造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排第16位。
4.工业集聚度不高
2005年全省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只占全省工业的24.4%、22.7%,与浙江、广东等发达省市60%~70%的工业产值集中在工业园区有巨大差距。
二 提升优势产业发展级次,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一)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工业跨越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整合发展优势产业(产品)链壮大支柱产业。通过产业(产品)链的横向整合、纵向延伸和侧向带动,完善、弥补产业链的缺失、薄弱环节,做强做大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七大支柱产业中的数字家电、集成电路、软件、重大技术装备、优质钢、钒钛新材料、天然气石油与盐化工、食品饮料和医药等36条产业(产品)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整体竞争优势的产业(产品链)。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建设成德绵经济带,增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力;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成渝两地配套产业,建设成渝经济带,带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依托川南城市群,大力发展氯碱、天然气、盐化工等优势资源产业和优质白酒等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川南现代制造业基地,带动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地区经济发展;依托钒钛和水电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优质钢铁、钒钛、稀土新材料等产业,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中心和优质钢铁及水电产业基地,带动攀西地区经济发展;依托川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和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