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汽车企业避免早衰之思考

    作者:邵奇惠 出版时间:2008年05月
    摘要:

    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发展,我们正处于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前进的重要时期。中国汽车产业总体上是春光明媚、前程似锦,但一些企业已出现早衰的征兆。所以汽车企业要直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汽车企业的忧患意识,避免早衰。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掀开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使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汽车行业的神圣任务,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保持汽车产业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作贡献。

    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发展,我们正处于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前进的重要时期。在这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方面来研究和解决行业的深层发展问题。中国汽车人不乏奋斗的勇气与热情,却比较欠缺冷静、深刻的思考;对胜利的获取有强烈的企盼与信心,却几乎没有直面失败的忧虑与准备;中国汽车产业总体上是春光明媚、前程似锦,但一些企业已出现早衰的征兆。这些问题并非无足轻重,也不是危言耸听,它决定企业的兴衰,并直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今天的讲话,目的就在于直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汽车企业的忧患意识,避免早衰。

    新陈代谢、优胜劣汰不仅是自然进化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命运的规律。纵观世界企业界,能够称得上长寿的公司屈指可数,数不尽的企业难逃过早衰败直至消亡的命运。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以上。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跨国公司寿命为10~12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日本企业寿命略长,平均为30年。对1994~1997年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只有16%的公司能保持发展速度10年以上。对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500强企业,到90年代已有近1/2消失,今天只剩下1/3了。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如今也只有一半左右了。

    中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我国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5.7年,集团公司寿命为7~8年。据统计,1988年已达到经营规模的民营企业,至今只有9.2%仍然存活。我国每年有近百万家企业倒闭。1999~2006年个体工商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全国高科技企业在近20年里,有90%已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的大陆富豪,如今仅有少数还留在排行榜上了。

    改革开放以来,若干行业和许多企业都在不同时期有过辉煌,但如今不少像流星一样陨落了。如家电行业,1995年兴旺之时有品牌200多个,到2000年就只剩下20多个,90%的品牌消失了。其他如日化等行业也基本如此。许多曾是国人骄傲的企业如太阳神、三株、巨人、飞龙、亚细亚、爱多、秦池等,已化为历史的悲歌随风而逝。2005年刘福广先生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新大败局》。该书的封面未加任何装饰,却赫然写着:

    德 隆:资本大鳄 铁本:钢铁狂人 旭日升:第一茶饮

    轰然倒下 兵败如山 今日折戟

    王麻子:百年老店 大午:草根金融

    风雨飘摇 悲歌无限……

    最后冠以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该书文笔生动,事例具体,值得企业家一读。这些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关于成功企业和人士的报导,都较虚浮,若隐若现,充满溢美之词。只有当失败来临时,我们才能窥见庐山真面目,可惜为时已晚。

    我并不是想说,企业和企业家只有死路一条。恰恰相反,我想指出的是,尽管市场竞争如此严酷,如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企业和企业家中总能有一些成为“常青树”。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经过与风浪的拼搏,为适应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否定自我,兴利除弊,及时调整,重塑自身,甚至进行全方位改革,因而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经百年而不衰。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家以上的寿命超过100年,其中44家企业超过150年,8家企业超过200年,最老的公司是瑞典的木浆和纸业公司STORA公司,它已存在700多年了。

    失败的企业都有以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教训,成功的企业则各有艰辛拼搏摸索出的成功之道。事实上我们比较注重产品寿命周期的观察和研究,而极少考虑企业的“生老病死”规律。作为后来者,我们要珍惜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尽量避免重蹈早衰的覆辙。

    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的二十来年里,由于市场需求的闸门被果断开启,改革开放的政策既引导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的洪流滚滚而入,又解开了企业发展模式的各种羁绊,加之各级政府破格倾力相助,因此汽车产业井喷般地发展壮大,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