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
一 海峡西岸特色明显的省份
福建简称闽,古为闽越族居住地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闽中郡,首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治东冶(今福州),辖地还包括浙江温、台、处州和江西铅山等地;唐开元21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福建为“闽国”,创始者王审知,当时闽国的国界基本就是后来的省界;北宋时期设有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因设1府5州2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又称“八闽”;明朝洪武元年,福建行政设置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始置福建省;民国二年,废除了府、州制度,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全省设4道、61县;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设2个市、8个专区,下辖67个县,此后20多年,行政区划又经历了数次微调;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省情调整了行政区划,把部分经济较发达、规模较大的县改为县级市,1999年地区全部改为设区市,形成市带县体制。现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南平、三明、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下设14个县级市、26个市辖区和45个县(含金门)。福建陆地位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3位,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6%。2007年年末人口约3581万人,居全国第18位。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对台是其最大特色。
福建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主要特点有:
(一)区位优势无可比拟
福建东濒我国东海与南海,面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东北部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部与广东省接壤。台湾海峡是世界货运主航道,位处世界航运繁忙的黄金水道,是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从海上交通看,福建居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大陆距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是中国大陆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是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和进入大洋深处最近的大陆出发地及踏板。从历史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早在汉代福建就与海外有贸易往来,三国、两晋后福建与南洋交通有了发展,有闽人从东冶出海的记录,到了南北朝福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由海上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泉州港在隋朝时已成为外贸港口,唐宋时进入全盛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元代达到极盛,被称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凡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多经由福建沿海港口,国内手工艺品、丝绸、糖、纸、金银等多由泉州港输出,来自阿拉伯、印度、南洋各国的商品也多由泉州输入,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五口通商时就有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使福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域,大量的史实印证了这里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福建也是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重要基地,丰富的闽台法缘史实业已证明这里是推动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的重要基地和桥梁纽带。对台和海峡西岸独特的地理位置已成为福建最大的区位比较优势。
(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福建曾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最早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省份之一,以及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与广东一起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出口外向度达到42%,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与18个国家的37个省、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实际利用外资位居全国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多年来居全国第6位。民营经济较为活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列第7位,民营股份制企业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3%,民营企业出口增长30.5%,占全省出口27%;全省每100个下岗职工再就业,有66个受益于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非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