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
中央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主张,表明了维护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未来中央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旋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可以说是中央提出的海峡两岸和解、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对于化解两岸的敌意,促进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有力促进海峡西岸与东岸形成经济区的目标构想转化成为现实,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必将日益明显。
一 海峡西岸与东岸形成经济区的客观基础与海峡两岸经济融合
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特别是闽台之间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历史文化积累等因素形成的相同语言、相同习俗、相同人文特征而存在紧密关系,地缘近、史缘久、血缘通、友缘亲、文缘深、语缘同、神缘连、商缘广、法缘合,易积聚经济要素发展经济聚落而形成一个经济区域,这是海峡西岸与东岸形成经济区的天然的、深厚的、根本的客观基础。地缘、地理上,福建与台湾岛最近距离仅68海里,有3324公里海岸线与台湾相望;史缘、法缘上,1885年之前台湾是福建的一个府,1885年台湾建省时还称为“福建台湾省”(福建5年内要协济台湾饷银220万两),台湾建省前作为一个府隶属于福建的历史不可更改;血缘、人缘上,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关系紧密,福建晋江发掘的庵山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可佐证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最有可能是环太平洋南岛语族最早的发源地,台湾土著人极有可能就是来自古闽人,台湾古民族是百越族后裔,这是闽台血缘最早的渊源,汉唐时期福建沿海民众蹈海入台,开始往台湾移民,宋元时期台湾行政上开始隶属福建管辖,澎湖隶属福建晋江县,台湾西海岸在明朝就有不少福建渔民移民村庄,明末清初福建三次向台湾大规模移民,目前有83.1%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在闽常往的台商及眷属超过10万人,在闽定居的台胞和台属人数占祖国大陆各省定居台胞和台属人数的2/3(为大陆台胞最多的省份);文缘、语缘上,台湾文化直接根植于福建文化,台湾的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文字同宗、方言同音、戏剧同曲,闽南文化、歌仔南音、饮食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传统文化在台湾影响广泛,闽台间语缘、俗缘、神缘、艺缘诸缘从古至今牵连大陆和台湾,一水之隔的闽台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和同音共俗的传统文化是闽台关系密切的最根本因素,是闽台交流融合的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有力的推动器,是拓展闽台合作的最大优势。海峡西岸与东岸自古以来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就比较密切,历代福建移民特别是明末清初福建三次大规模移民,形成闽台同属中华民族的闽越文化区,血脉相传、语言相通、方言相同,亲情、民情、风情相连,人民、人口、人文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深厚渊源产生区域的内聚力,促成海峡东、西两岸形成海峡经济区。海峡东岸的台湾与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互补性、可相互交叉的渗透性、可互动运转的整体性,使之成为自然集聚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域;浙西南及浙南地区(古温州、台州、处州)、粤东地区(古潮汕揭阳)和赣东北至赣南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地区(古铅山、余干等地区)与福建渊源深厚,这些地区历史上是闽越人活动区域和闽越文化习俗影响的地区,在长期历史交往中与福建形成了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史缘、商缘、法缘关系,粤东地区以潮汕文化(语言、风俗)相通于闽南文化,浙南地区以温州的闽语、“蛮话”、畲客话及商贸与闽东相通,赣东南地区以客家人、畲客话及紧密相近的地缘人缘商缘与闽西闽北关系密切,易积聚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因此,历史上受闽越文化影响过的海峡东、西两岸区域很自然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海峡经济区。
台湾是从福建的发展情况看祖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地理及历史文化渊源,台湾同胞更关心故乡发展进步,上海等祖国大陆其他地方发展再好对台湾同胞影响不大,福建的发展对台湾同胞影响大,一个繁荣和谐发展的福建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