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赵延东 马缨 何光喜 邓大胜 薛姝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摘要:

    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一年后进行的一项灾区居民入户调查为基础,全面描述了震后一年来灾区居民在住房、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营、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教育条件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情况,并分析了他们对重建政策的需求、获得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情况,描述了灾区居民的总体社会心态。

    Abstract:

    Based on a survey conducted one year after the earthquake disaster,this report depicts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situ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in terms of housing,employment,agriculture,household business,medical care an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Residents’ needs on reconstruction policy and the social supports offered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report.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农房受损,上千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汶川地震后的紧急救援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心和同胞情。各级政府在灾害救援、应急响应、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其制定的紧急救援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高度评价。

    紧急救援时期过去后,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重建家园。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灾区重建的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提出了用三年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的重建工作,实现“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提出要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重建任务,也就是要在2010年9月之前完成《规划》中制定的任务。

    在《规划》的指导下,灾区各项重建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根据2009年5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布的信息[1],截至2009年4月底,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21000多个,完成投资约3600亿元,占规划投资任务的36%左右。具体来说,在住房重建方面,三省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已完工99.5%,住房重建已完工76.6%;城镇住房重建速度比农村略慢,维修加固完成48.9%,重建完成8.9%。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项目已开工60%,高速公路已经恢复到灾前水平,干线公路开工建设93%以上,农村公路已完成重建任务的15%。教育、医疗建设已大部分开工,各类学校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75%,完工7.8%;医疗卫生设施已开工60.6%,完工13%。由于四川省在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其重建进展也最受关注。截至2009年9月,四川灾区永久性农房建成123.89万户,占需重建的97.1%;学校重建已开工建设2904所,占需重建的86.9%;医疗卫生项目已开工建设1226个,占需重建的91.5%;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97.6%恢复生产。[2]由于城镇住房重建难度较大,进展相对缓慢,经有关部门的努力,截至10月20日,四川省城镇住房重建累计开工22.89万套,开工率88.32%,其中已建成10.73万套,占需重建住房的41.4%。[3]

    2008年7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曾在四川省地震灾区对灾区居民进行了一次快速需求调查,全面了解当时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政策需求。[4]2009年7月,为配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总体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课题组延续2008年调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四川灾区又开展了一项“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调查采取按人口规模成比例概率抽样(PPS)的方法,对抽取的居民户进行入户问卷访谈。调查覆盖了灾区26个受灾县(市、区)[5],共调查了142个普通社区(村、居委会、城市社区)和29个板房区安置点,入户5549户居民,成功访问4037户,访问成功率为72.8%。

    此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灾区群众震后一年来生产、生活的恢复情况,调查内容覆盖了住房及基础设施、基本人口学信息、教育、医疗健康、劳动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社会态度与评价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我们根据此次调查所得数据,对灾区居民震后一年的生活状况和政策需求进行的描述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数据反映的是调查当时(2009年8月)的情况。随着重建工作的继续推进,实际情况可能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和追踪这种变化。

    一 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住房重建情况

    住房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调查结果显示,灾区住房重建工作进展基本顺利,九成家庭已经入住永久性住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少数家庭仍面临着住房重建困难。

    1.灾区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较震后初期明显改善,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目前99.1%的灾区家庭通了电,比震后初期(81.5%)提高近20个百分点;79.3%的家庭使用安全饮用水源(管道自来水或其他有盖水源,其中管道自来水的比例为25.4%);37.3%的家庭家里有冲水厕所,比震后初期(29.6%)提高近10个百分点;25.7%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