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公共支出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作者:黄燕芬 林帆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摘要: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肩负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任务。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我国财政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过程中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演变和发展,分析了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特定背景下,我国公共支出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最后对2010年完善我国公共支出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year of 2009,China’s active fiscal policy is undertaking both tasks of guaranteeing economic growth and valuing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spending structure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struction finance” into “public finance” in recent years,and analyzed new changes of China’s public spending composi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9. At the end,it gave some policy suggestion for improving China’s public spending structure in the year of 2010.

    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国家财政的转型和公共财政的建设密切相关。自1998年全国财政会议明确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支出不断向民生方面倾斜,公共服务提供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注焦点。

    一 近年来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是“大而全”的财政,财政支出的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无所不包。1978年的改革开放启动了财政的公共化转型,特别是1998年公共财政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战略目标后,更是加快了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渐进转型步伐,导致我国的公共支出结构出现了以下重大变化。

    (一)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降低

    我国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费”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生产性支出,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增拨企业流动资金,等等。从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情况来看,1978年经济建设费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64.08%,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这一比例不断下降,到2006年已经降为26.56%(见图1)。[1]这种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政府职能范围的调整,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已经进行了积极的调整,财政资源中直接用于生产性领域投资的比例在下降,政府渐进地退出了竞争性项目,其介入私人产品领域的程度不断降低。这不仅有利于把财政支出控制在其职能范围内,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同时,也可以弥补政府因资金不足而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领域中形成的职能缺位,有效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图1 1978~2006年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在较低的起点上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养老保险方面,国务院于1997年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各地“统账结合”办法,规定了统一的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和管理办法,正式确立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医疗保险方面,国务院于1998年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了对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的全面改革,确立了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以来,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向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扩展,先后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2]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1997年,国务院发布《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截至2006年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2240万人。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33个县(市)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1509万人。[3]

    上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反映在财政支出结构上,是社会保障支出和福利支出从1996年的182.6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361.78亿元,增长了22.88倍。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6年的2.3%增长到2006年的10.79%,占GDP比重从1996年的0.26%增长到2006年的2.07%。虽然2007年、2008年的数据与2006年之前不可比,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2007年、2008年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其占GDP比重分别提升到2.18%和2.26%,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达到10.94%和10.87%(见表1)。

    表1 1996~2008年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及其占GDP、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扭转了2002年之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上升较快

    1985~2002年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医疗机构渐进市场化,一些地方公开拍卖、出售乡镇卫生院和地方的国有医院。虽然政府卫生投入绝对额逐年增多,但是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下降。2003年“非典”事件直接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对卫生工作尤其是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由此国家增加了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用于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表2显示,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4.12%微增到2006年的4.40%,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2年的15.7%增加到2006年的18.1%。2007年、2008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