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
2010年是上海的世博之年,也是转型之年。在本年度中,上海必须充分利用世博效应,率先实现发展转型。转型对于上海而言并非新事物,上海这个城市就是在持续转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上海蓝皮书·经济》早在2006年就以“城市转型”为主题,判断上海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新的转型期
2010年,中国上海将在世界舞台的正中央,站上184天!超过24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一大批企业和地方主体的参展,3000亿元投资,7000万乃至超过1亿人次的参观人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之下先进城市理念与经验的传播[1],所有这一切会托举上海踏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新高度意味着气度与势能,这正是上海实施率先转型之必需。
一 转型: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背景
2009年,对于上海经济而言,发展环境背景的跌宕起伏之剧烈是20年来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之下,迫使多年以来上海高速增长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目标线性外推的工作逻辑面临重大调整,迫切需要重新检讨城市经济基本运行模式和发展时序部署;危机中已初步呈现的涉及全球化、国家经济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的教训迫切需要上海加以对照反思;危机应对中所形成的国际战略格局加速变化、中国战略地位加速上升等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更将对上海的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此,重新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是预见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起点。研判上海2010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个方面的动向:世界经济走势与全球化发展总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进程。
(一)2010年世界经济的主基调是“以转型促重振”
世界经济危机在2009年末基本触底,作为经济危机策源地的美国自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已恢复增长,幅度为3%左右。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已持续调高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如IMF《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4、7、10月报告对2010年的预测分别是2%、2.5%和3.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9年三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81位经济学家有66%认为金融危机已接近尾声,77%认为世界经济在2010年内复苏。因此,2010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将主要表现为:以转型促重振。
1.国际资本流动与直接投资持续下行,中国等新兴国家以及新兴产业成为全球资本的流动目的地与动力,并导致全球城市出现差异性表现
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附带影响是国际经济行为体追求安全性以及再度出现本国偏向,这对世界主要货币造成了重大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显著萎缩,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将因管制加强而终结。相应的,部分主要靠国际金融业务功能而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伦敦、纽约)将因城市经济结构单一而面临空前的挑战,乃至一蹶不振。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年5月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缩减,标志着从2004年开始的此轮国际投资增长周期的正式终结。2009年7月UNCTAD发布的《国际投资前景调查2009~2011》显示,跨国公司选择的前五位投资目的地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危机中中国仍然保持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而中国的对外投资2008年增长了111%,对外投资(不包括购买外国政府国债)与吸收外资的比例已升为1∶2,“引进来”与“走出去”结构正发生质的调整。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窗口的上海,必须在中长期战略部署中响应这一双向开放关系上质的转变,抓住中国企业和投资走出去的重大升级机遇,率先打造中国跨国公司的总部集聚平台。
2.全球贸易地缘格局与贸易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要求城市在内向与外向之间取得更好平衡
从全球贸易力量对比上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有的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相对处于劣势,而资源品输出国相对处于优势;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优势衰落,号称“贸易立国”的日本在2008年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而俄罗斯、中东、非洲国家则凭借价格优势大幅扩大顺差。这归根结底是由这些国家不同的内外部需求和产品比较价格优势决定的。期待这种局面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程。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打着挽救本国经济、使国内刺激扩张政策效果不至于外溢的旗号,出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6月,各国制定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增长幅度超过三分之一。贸易问题研究机构GTA 2009年9月14日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但尚未付诸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130项,2008年曾承诺不走贸易保护路线的G20成员国也推出了100多项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相应的,城市需要更为平衡地看待内向和外向两个辐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