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
中国2009年9.1%的经济增长率表明中国已经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经济下滑中复苏;美国最新公布的报告表明,美国2009年第三季度已经从始于2007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复苏。进入到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甚至出现了过热现象,要求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呼声开始出现。这一切表明,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后危机时期。本轮经济危机各国有得有失,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危机也许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至少危机使那些不顾国情而盲目主张产业升级(去工业化)的人们也开始反思中国目前发展的阶段与未来道路究竟是什么。本章主要对本轮经济危机中中国工业的表现进行了回顾,进而试图探讨中国经济能率先复苏的原因,并对中国经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 金融危机中中国工业的良好表现
(一)工业生产快速恢复
2008年在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国工业快速下滑。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由2008年6月份的16%一路下滑到2009年1~2月的3.8%;之后止跌回升,2009年12月达到18.5%,2010年1~2月增速达到20.7%,呈现明显的“V”字形运行轨迹(见图2-1)。2010年中国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可以说工业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2-1 2008年1月~2010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二)国际竞争力在危机中得到提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增长速度逐月滑落,2008年11月出现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随着我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作用的显现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步恢复,2009年1~11月,尽管出口依旧负增长,但减幅逐步收窄,到12月份已恢复到实现17.7%的增长(见图2-2)。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全年达12017亿美元,尽管比2008年下降16.0%,但低于同期世界贸易额23.1%的降幅。进入2010年后,由于2009年基数较低,再加上世界经济逐步恢复,我国对外贸易额继续大幅增长,上半年累计出口7050.90亿美元,累计进口6497.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3548.8亿美元,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35.2、52.7与43.1个百分点。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占日本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虽然目前中国外贸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相比全球外贸的减少量而言,中国外贸下降幅度相对较少,中国商品在美国、日本的相对市场占有率反倒有所提高,表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中不是降低了,而是得到了提升。
图2-2 进口、出口与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速度(以美元计价)
二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原因
中国经济能在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危机的快速反应及有效执行;二是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危机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的增强。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
2008年初中国宏观政策的主基调还是抑制经济过热,但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加剧,中国政府快速将紧缩性的经济政策转变为扩张性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2008年,中央政府及时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一向强劲,在中央政府保增长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很快都推出了大规模投资计划,甚至某一个省份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中央政策的投资计划总额。[1]中国各级政府不仅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而且各项刺激政策也得到了快速执行。由于中国有关制度执行的弹性很强,因而很多措施都以超常规的速度执行,效果十分明显。
(二)企业积极应对危机
本次中国经济能率先复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的积极应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初创型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家大量涌现;创业型企业家是指企业的创办者,而不是上代财富的继承者或职业经理人。创业型企业家与其他类型企业家相比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于企业的掌控能力很强。创业型企业家由于是企业的创办者,带领企业从小发展到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创办者也往往拥有企业较高比例的股份,上述两个原因使创业型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很强。二是有极强的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创业型企业家往往从事过企业的具体业务,因而能从一些细微的、一般人不太关注的数据上判断市场的走向。例如,2009年第二季度一位知名企业家就判断经济形势会快速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