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
一 中国吸引投资的现状和评价
(一)外商在华投资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吸引外资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过程,其中有两个快速发展阶段,第一是1991~1995年,第二是2006年至今。“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再次出现了大幅增长。2006~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670.7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952.53亿美元,FDI实际利用额年均增长15.56%,远远高于“十五”期间8.38%的年均增长率(见图18-1)。
图18-1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983~2008年)
2008年,中国的外资流入增长30%,达到108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全球第三大外资吸收国。长期以来,中国吸引FDI的规模一直远远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同时也高于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
(二)制造业仍是主要投资领域,房地产和服务贸易领域比重有所上升
中国吸引外资的行业分布特点是,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在全部外商投资中的比重一直高于50%。2008年,第二产业实际吸引外资额为532.6亿美元,占实际FDI利用总额的57.6%。
在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行业。2007年,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上述六大行业的资产占外商投资企业在全部工业制造业资产总和的51.5%。[1]中国这种以制造业为主要领域的外商投资行业分布结构特点,既与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巨大差别,也不同于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美、日、印、巴等国的外商投资都以服务业为主要领域。
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吸引外资增长较快,利用外资的比重从2001年的25.7%提高到2008年的39.3%。其中,吸引外资较多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2008年,其分别占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9%、13%和12%。[2]外资大量流入房地产业,主要是受超高利润率的吸引。但对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进先进管理水平的目标并没有很大帮助。外资青睐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反映了外国资本对于中国市场的看重和希望掌握销售渠道。
(三)港台和自由港是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地
在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中,香港地区一直处于第一位。2008年,香港地区实际投入资金401.3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44.4%。外资主要来自香港,说明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还不够高。因为,来自香港地区的投资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内地原有的产业结构较为趋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1世纪以来,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中,英属维尔京群岛长期处于第二位,另外,同属自由港的萨摩亚、开曼群岛和毛里求斯也一直高居对华投资前10位。如果将这4个自由港地区的对华投资加总来看,2008年其实际投资总额达231.43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25.05%,显现出自由港在我国外资来源地中的重要地位。
台湾地区的投资则呈不断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曾是仅次于香港地区的外资主要来源地,21世纪后,来自台湾地区的外资不断减少。2008年,来自台湾地区的外资为19亿美元,比2003年减少了15亿美元,从对华投资的前6位下降到前9位。
另外,日本、韩国和美国也一直是对华投资的重要来源地。
(四)外商独资成为对华投资的主要方式
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企业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外商独资”的形式不断加强。1999年,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利用额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的38.7%,稍微低于中外合资企业形式的比重。此后,外资的独资化倾向不断加强,2008年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利用额达723.15亿美元,占全部FDI实际利用额的78.3%。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已经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了。这说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吸引先进技术的难度有所增加。因为,独资企业更有利于保持技术的封闭性。但外商经营独资化也可能促使外资将更先进的技术带入中国。因为,在更容易保持技术封闭性的前提下,外资可能比以前更愿意将研发活动或高技术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因此,外资“独资化”倾向的效应是双面的,关键还要看中国政府和企业采用何种制度安排来更好地获得和吸收外资所承载的先进技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