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在全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具有明显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业由于其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以及房地产商品的民生属性等原因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具有特殊性和迫切性。同样,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中的河南省房地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刻不容缓。然而在现实当中,由于“不想转”、“不敢转”以及“不会转”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房地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决不会一蹴而就。为此,河南省应当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明确转变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及采取一系列得力的政策措施将房地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落到实处。
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按GDP计算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对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并因此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性过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这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因此其在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勇于担当重任,实现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影响并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
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为房地产业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节能省地建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资源压力最大的省份之一,一个方面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起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因而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如何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的发展,它为房地产业提出了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都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中予以研究。
首先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十多年来,“摊大饼”式的城市延展以及各类城市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干快上,使得城市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粗放型用地模式十分普遍。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兴建招商引资项目时大量圈占土地,在房地产开发用地上还大量建设占地多的别墅,开发大户型住宅。
从房地产建设的全过程来看,近年来我国城市新建的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建筑。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测算,建筑在整个过程中的能耗占全部能源的50%,譬如建筑用的水泥,从石灰石矿的开采到应用于建筑施工,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建筑建成后,建筑的使用运行和建筑最后的废弃处理也需要耗能。同时,建筑还需要消耗50%的水资源、40%的原材料。更不容忽视的是,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也来自于建筑物的建设过程。显然,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建筑污染的产生,建筑都是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
从节能方面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能耗是同类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住宅的3倍左右。国家要求居住型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标准(国家强制性规范),但我国却有95%的建筑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建筑中也仅有20%能达到节能标准。一般来说,城市的建筑大都能按节能50%的标准来设计实施,而县镇的建筑则难以落实这些节能要求。另外,由于建筑面积不断增长,商服、住宅等用户消费增加,这无疑也加大了社会对能源的需求。
从建筑材料利用看,一些中小城市和村镇在建筑过程中不仅大量使用黏土砖,而且普遍使用钢材,其中钢材消耗高出发达国家的10%~25%。同时,新型和可再生建筑材料、墙体材料、节能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等使用率也很低,循环利用率更低,由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总体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