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2010年是河南网络舆论十分活跃的一年。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一贯强烈的关注,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使互联网不仅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而且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一 河南省网络舆情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通过这一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网络为公民有序参与国家社会政治事务开辟了新的场域,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提供了新的管道,为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对外传播拓展了新的空间。
(一)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主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人,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人,增幅为15.6%。中国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从网民的使用目的来看,中国网民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上使用的比例也不断提高。[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媒介形式的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改变了由国家完全掌控所有信息资源“总阀门”的格局,宣告了媒介霸权时代的终结。在新媒介图景下舆情形成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传统的舆论形成机制不同,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形态中最有活力和主导性的舆论形态,使舆论的形成机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跨地域的趋势。网络舆论正成为社会总体舆论中日渐重要、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甚至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引领社会舆论走向的一种革命性、主导性力量,并且线上和线下舆论出现了聚合共振的现象,在现实中表现为线上线下舆论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共空间的拓展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作用,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二)河南省网络舆情空间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网民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大,网民增速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10年8月,河南已有网民188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19%。[2]这部分群体成为网络舆情表达的主体。
截至2010年7月,河南省网站数量为60476个,占全国网站总数的2.2%。[3]在网站建设方面,省政府综合门户网站于2006年底完成升级改造,网站功能趋于完善。河南省42个省政府部门中有36个部门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上网率85.7%。18个地市政府部门全部都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上网率100%。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的网络政务公开力度很大,内容丰富。所有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都提供有公众参与方式,占全部省辖市网站的100%。[4]各级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提高行政效率、公开政务信息、问计于民及服务于民的重要平台,更是百姓与政府直接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
此外,河南省内的一些主要网站,比如商都网、大河网、新浪河南、中原网等都成为广大网民了解时事、发表意见和建议的重要平台。大河网的大河论坛专门开辟了“深度河南”、“发展河南”等主题论坛,广泛征求网民意见,为政府的网络“问计于民”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着河南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网络舆论主体规模的逐步扩大,网络舆论空间也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断趋于完善。
二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及政府的应对分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风云变幻、关注国计民生、表达利益诉求。河南省网络公众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河南社会发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舆论热点。
(一)赵作海冤狱事件:政府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的范例
整起事件源于2002年,河南商丘人赵作海以故意杀死同村村民赵振晌的罪名被法院判处死缓。2010年4月,“被害人”赵振晌突然现身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