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近年来,河南提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振兴文化产业、促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观念陈旧、体制不活、投入不足、人才匮乏、创意不新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变成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守着文化的聚宝盆却没有端上文化发展的金饭碗。为进一步破解文化发展难题,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要选择部分县市,像搞经济特区一样搞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争取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创造一个模式,并将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具体建设交由省发改委统筹负责。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河南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一是省内调研,主要是筛选确定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化基础较好、文化产业对当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力强的市县;二是赴国内发展较好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如西安曲江新区、天津西青区等进行调研,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省内外调研情况,河南省发改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开封、登封、宝丰、禹州、浚县、镇平、淮阳、新县、濮阳市区和信阳鸡公山10个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市(县、区)设立为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设想。
在指导思想上,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为主线,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对外开放相促进,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相融合,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做出积极探索。”
在主要任务和目标上,试验区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试验探索,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和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二是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进行试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进行试验,着重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选择文化产业发展题材,突出文化的现实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推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和产业化,形成各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鼓励各市县建设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多种文化产业形态并存、形成较完整产业链的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继承和发扬悠久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豫文[2008]195号),确立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为河南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将信阳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和濮阳市区纳入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豫文[2009]141号)。至此,全省共设立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一年多来,10个试验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10个试验区旅游总收入达到196亿元,同比增长37%,旅游总人数达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0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港中旅、山东志高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在有力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新高地”和文化领域招商引资的“新名片”。河南设立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模式。
一 高起点编制试验区策划、规划方案
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而言,高水平策划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可以避免宝贵资源的盲目开发,丧失既有优势;二是可以通过创意策划,激发潜在优势。河南省发改委在组织各试验区编制策划和规划方案时,坚持高起点、高创意,紧紧围绕资源特色、文化品牌做文章,力争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政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