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
一 海峡经济区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伴随着两岸经贸关系30年的发展,两岸经济的互补性和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融合不断加强,海峡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海峡两岸的经济整合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目前两岸政治关系回暖和“大三通”的基本实现,以及全球经济整体复苏、政治总体平稳等国内外新形势下,海峡经济区面临着发展的众多新机遇,这就为推动海峡经济区迅速崛起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世界级竞争性区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海峡经济区内外环境的新变化
1.世界经济整体复苏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联合干预和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新兴经济体也较快实现复苏和平稳增长。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势头进一步明显,主要工业国家从第一季度开始均出现了正增长。总体来看,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基本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福建经济增长率达到13.8%,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87.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台湾经济呈现全面复苏与快速增长之势,总体上从前几年“外冷内温”或“内外皆冷”转变为“内外皆热”格局。特别是台湾经济出现多个指标性重要变化,包括全年经济增长率接近10%、外贸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入岛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与失业率跌破5%等,预示着台湾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国际力量对比新态势推动国际体系演变[1]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自信心和优越感受挫。欧盟、日本也是困难重重。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与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充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甚至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借助对象。尤其是中、印等国在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热情和影响能力都在上升。这对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民主化将产生深刻影响,为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格局促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转变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按照2005年国共两党达成的愿景,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迅速恢复两会协商并实现制度化,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两会协商已达成了以经济议题为主的14项协议与一项共识。这一新的发展格局,不仅表明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谋求建立新的以和平发展为主轴的稳定、可持续关系,而且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与制度环境。这一新格局,一方面将使过去因政治扭曲的两岸经济关系资源配置得到纠错,两岸各自的比较优势有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对转变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即两岸经济关系应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双方各自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2]。
4.两岸实现“大三通”
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正式签署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四项协议,这标志着海峡两岸期盼已久的“大三通”得以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浓墨重彩的一页。
5.海西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七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国家决策,这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