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
一 海峡西岸与台湾产业互补性分析
(一)制造业
1.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
台湾纺织业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以外销为主,生产营运模式弹性运用,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阶段。在产品研发、技术、设计等方面在行业内有突出地位,尤其在功能性纺织品制造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也致力于绿色环保纺织品的研发与运用。台湾制鞋产业已经大量外移,越来越多地介入晋江鞋的产、供、销链条中,目前台湾主要保留鞋机、管理、技术和研发、品牌等方面,制造多在福建等沿海地带。纺织服装、制鞋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岛内劳资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等制约,其产业优势渐失。而纺织服装、制鞋业一直以来是泉州市的支柱性产业,纺织服装业已形成化纤、棉纺、印染、针织、产业用、家用、服装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上海峡西岸的纺织服装、制鞋业在技术上较台湾落后,关键技术突破难;企业多是民营的中小企业,以接单生产为主,研发投入不足,少有自己的品牌,营销能力不强。
传统产业在两岸交流中表现较为突出的还有以果蔬笋加工和制茶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台湾对引进的优质品种经过研发进行本土化改良,再用先进技术加工,加之完善的质量控制、营销,产品能较好满足市场需要,且很多深受大陆消费者喜爱。海峡西岸食品工业企业多是小型、中小型企业,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加工处理技术有待于标准化,管理运作有待于先进化,且产品同质现象较为严重,品牌化的产品少,不注重营销。但海西和海西腹地的广阔市场,已经成为吸引台商投资的重要因素,而台资先进的技术、管理、产业化运作经验正是海西所需要的。
2.电子、机械、石化等支柱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台湾和海峡西岸的重要产业。在产业内部,台湾侧重发展通讯、半导体、芯片等附加价值高的产品,研发投入高,主要以新竹科学工业区为依托。采用代工生产(OEM)、代工设计(ODM)为主要经营模式,形成了接单能力强的优势,外销订单中电子产品、资讯与通信产品两类产品合计占台湾总外销订单金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39.26%上升到2009年的48.85%。但这种模式的延续受到劳力资源和劳力成本的限制。因此许多企业外迁,利用大陆丰富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而将技术研发、产品性能改进、品牌和销售战略等留在岛内。海峡西岸则偏向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产品,主要以福州马尾、厦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研发投入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相比台湾,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
台湾石化工业是上中下游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之一,有多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台湾石化工业属于高度发展的成熟市场,形成环环相扣、配套齐全的生产体系,其产品、技术、资金等方面较海西具有明显优势,且企业的研发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资金充足,对外投资能力强。近年来受资源、环保、土地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困扰,整个产业出现较大规模外移趋势。海西经济区石化工业尚处于产业集聚阶段,目前主要形成湄洲湾和漳州古雷两个石化基地,基地内已投产和建设一批石化和石化后加工项目,初步形成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加工体系,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总体技术水平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原材料、能源消耗较高,经济效益欠佳。
机械产业是台湾的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高,在零部件供应及生产体系上相当完整,生产的设备和关键零组件具有高水准的品质;产业产值排名世界前列,在模具、电子生产设备、塑料机械、木工机械、切削机床、成型机床等领域具有世界级水平。但是,台湾市场狭小,获利空间有限,而大陆市场需求量大,人力成本低廉,且机械制造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厚实的产业基础。2006年开始,台湾一批又一批机械制造企业迁至福建,主要以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地为载体。
3.新材料、环保、医药等新兴产业
目前海峡西岸正在形成一批技术含量要求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以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有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以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这类产业具有高科技特征,对资金需求大,研发投入高。而目前海西研发投入稍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