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一 背景
为适应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趋势,实施我国和黑龙江省提升沿边开放、实施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作为黑龙江省委提出建设的全省八大经济区之一,于2008年底上升为省级战略,其发展规划于2009年通过省政府的批准。
根据规划:“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以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所辖区、县(市)为依托,着重发展建设滨绥铁路、绥满铁路(哈尔滨市至绥芬河段)沿线两侧的对俄贸易加工区。加工区以哈尔滨为内陆腹地,以绥芬河、东宁口岸为前沿,并延伸至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全长700公里。发展目标着眼于打造对俄经贸合作加工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正在成为口岸、临岸地区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先行区,成为带动支撑黑龙江省沿边开放的先导区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区。
(一)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提出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而建设的一条集对外贸易、技术合作、加工制造、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带。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发展有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为重要纽带,实现牡丹江周边经济区域内的总体发展,倾力打造布局合理的进出口加工基地、效益良好的现代物流基地和环境优良的旅游会展基地,使牡丹江经济区域成为黑龙江省延边开放的核心区。
第二阶段:向西联合经济发展快速的哈尔滨,向东发展境外园区至俄罗斯海参崴,建设完整的经济带,形成与哈大齐工业走廊相辅相成的黑龙江省东部经济发展区与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中国沿边开放先导区。
第三阶段:着眼东北亚区域中心的重要位置,对外与俄、日、韩、朝鲜等国家进行区域交流合作,同时加强对内与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协作,内外联动,延伸拓展,打造东北亚经济圈上区域自由的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贸易区。
(二)经济环境背景
中俄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近几年来,随着两国平稳推进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签署睦邻友好条约,双方的经贸关系得到了平稳有序的发展。但随着双方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原有的合作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全新局面。在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提出东部大开发政策之后,结合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黑龙江省提出了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中俄区域合作“伞”形模式。这种新模式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力开展技术贸易,并以此来推动中俄双方的产业合作,进而形成推动中俄区域共同发展的合力,实现双方共赢。
新模式的形态是以中俄双方开展技术贸易为基础,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优势,进而成为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的着力点与产业合作的集成点,最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增长极呈现“伞”形的区域效应。
新模式的构建中,最重要的就是“伞柄”——中俄双方产业合作的加强,由简单的边境贸易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乃至产业集群、产业对接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中俄双方共同的努力。黑龙江省委提出的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规划,为中俄合作新的“伞”形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发展机遇
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资源丰富,蕴藏着全俄80%以上的各种矿物资源,木材蓄积量750亿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约7.22亿公顷;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工业、军事工业占比较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占地区人口总数的70%以上,居民消费欲望强烈,消费潜力大;市场需求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轻纺产品、家电产品、日用工业品、农产品等60%以上依靠外部市场;呈现消费潜力大、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市场特点。
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结构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哈牡绥东区域地处全省乃至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前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拉动作用。发展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深化中心城市与沿边开放地区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我国在东北亚和泛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中赢得主动权。
规划建设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正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