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特质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了交叉融合,通过融合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2009年9月,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发布《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各地为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大兴文化旅游产业。湖南、云南、福建、四川、广西已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甘肃省也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位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将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作为全省“十大战略工程”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化园区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中珍贵的丝路文化、伏羲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和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歌舞剧目以及旅游工艺品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并提出:到2020年,旅游与文化紧密融合,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一 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甘肃省历史悠久,是全国旅游资源密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拥有旅游资源中的8个主类,31个亚类中的29个,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39个,基本类型占全国类型比例超过80%,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寺庙、石窟石刻、革命遗迹、风土民情、城市风貌、工程建筑、现代文明、冰川、草原、森林等均有分布。伏羲、女娲、秦始皇、李广、霍去病、林则徐、左宗棠、彭家仑、王进喜等历史文化名人,影响深远。此外,截至2010年末,甘肃省文物藏品数为546332件/套,有世界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个。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具备了地域旅游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条件,也有利于吸引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游览目的的游客。
(二)部分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品位高,文化旅游资源赋存的地区差异明显
甘肃省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仅全国闻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敦煌的莫高窟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及渭河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具有较系统的编年序列的一处,在考古学上的学术价值是其他遗址类资源所不可替代的。夏河拉卜楞寺为世界最大的藏学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工业的摇篮”,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被用作中国旅游标识,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以上文化旅游资源同样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对甘肃开发垄断性文化旅游产品奠定了资源基础。此外,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明显,河西走廊旅游区的丝绸之路文化,天水的伏羲文化,平凉的道教文化,庆阳的黄土文化,甘南、临夏的藏、回民俗文化,兰州、白银的黄河文化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因各个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有其独特之处,互相不可替代,使得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游性、内容丰富性和旅游地域分工性大大增强。
(三)早年创下的文化品牌占据文化旅游产业半壁江山,品牌效应明显
敦煌文化和丝路文化一直是甘肃文化旅游的主打品牌。丝绸之路旅游线作为首批国家级旅游线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甘肃的金字招牌,再加上多省区联合申报文化遗产的助推,其文化旅游的发展与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由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敦煌莫高窟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延伸出来的敦煌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