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河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既是统筹城乡,坚持“两不牺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状况分析
河南省是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第一劳动力转移输出大省。2011年末,全省人口数为1.05亿,其中农村人口6209万,占总人口的59.1%。全省常住人口9388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达5100余万人,富余劳动力约3200万人。已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民劳动力达2465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190万人,占48.3%;省内转移1268万人,占51.4%,境外就业(含外派劳务)7万人,占0.29%。
从地域分布看,全省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52%在本县内就近就业,48%跨县市就业;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集中分布在广东(深圳、广州、东莞)、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天津、新疆等经济发达的省、直辖市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国外务工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韩国、中东、非洲等地区。
从行业分布看,据统计,全省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4.4%、50.9%、34.7%,且二、三产从业人员比例在逐年提高。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运输、矿业、制造、电子、纺织、服装、烹饪、保安、采棉、机械、维修、船员等行业。其从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城市基本建设、第三产业等收入较低的岗位上。据调查,全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占到27.74%,矿产采掘业的占10.39%,纺织业占20.55%,餐饮商贸占23.11%。
从性别上看,全省农民工中男多女少,男性占62.93%,女性占37.08%。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或办事员。但在一些具体的行业差别较大,如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中,99%为男性,女性则在纺织、家政及餐馆等服务业中人数居多。
从年龄分布看,全省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占整个务工人数的76.89%。他们年轻力壮,身体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容易掌握劳动技能,又有吃苦耐劳精神,在职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全省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60.78%;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分别占18.16%和18.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这两极的人员比例都很低。从流出地来说,这部分群体文化素质并不算低,而且是农民工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新思想意识、较强适应环境能力的群体。但与城市同龄劳动力相比,其素质仍然较低,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城市人很少问津的那些技术含量低且具有脏、累、重、苦、险等性质的工作。
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河南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在100万人以上,约占每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1/8以上。“十一五”以来,全省已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6万人,年均增幅在9%以上(见图1)。
图1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人数
(二)省内就业规模首次超过省外
由于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大招商”战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上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省内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工资薪酬也有较大提升,从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逐年增加,省外输出略有减少,增量主要在省内。2011年,省内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达到1268万人,比省外增加78万人(见图2)。预计随着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能力的快速提升和推动产城互动载体功能的日益显现,农村劳动力就业本地化趋势将更加显著。据近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居民计划到省外务工的比例已从2011年的55.6%下降到46.4%,愿意在本地(本市、本县)务工的比例从15.1%上升到25.2%,本地(本市、本县)对农村居民在务工选择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图2 2011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布情况
(三)农民工自发外出务工仍占多数
由政府部门或有关单位集体组织输出的农民工所占比例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