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一 概论:甘肃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环境背景、依据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甘肃文化跨越式发展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S)
(1)文化资源优势。
甘肃有着历史悠久而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伏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历史遗存、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的丰富程度位居全国第5。甘肃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8万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座,省级19座,馆藏各类文物4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0多件,国宝级文物16件。甘肃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有57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是一座宝库,使甘肃在发展资源密集型文化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也能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甘肃省对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2011年5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布《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2%等等。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2011年8月,《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调整和重大任务落实的具体修改建议意见》提出“积极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明确提出,要构建“一带三基地”格局。“着力构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东部历史文化利用展示基地、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兰白都市圈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创新基地。着力建设一批百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30%以上。”
2.内部劣势分析(W)
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情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文化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比较弱。截至2011年上半年,甘肃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4902个,其中民营文化产业机构2200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2615人,民营文化产业机构从业人员12153人。2009年甘肃的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5.51亿元,较上年增长12.2%,但依然只占GDP的1.34%;2010年甘肃生产总值34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50亿元,占GDP的1.29%;2011年甘肃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502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预计实现增加值18.2亿元,但仍然只占GDP的1.36%,与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所占比重需不低于5%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前有标兵,后无追兵”,形势比较严峻紧迫。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甘肃,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文化资源优势长期不能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太慢;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要不能很好地对接,缺乏文化产业高端、专门人才。
3.外部环境机会(O)
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敏锐地指出,甘肃现在面临一个政策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和“难得机遇期”。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甘肃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随后,文化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甘肃文化资源优势、走文化大省发展的路子”,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并且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建设、特色品牌培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11条具体意见。2012年8月,国家15个相关部委已经同意并支持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示范区,国务院正在做相关审查工作,有望近期获批。
4.外部环境威胁(T)
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区几乎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十二五”的重点规划之一,纷纷提出具体目标,制定出详细计划。促进地区文化繁荣,提供各地域文化软实力成为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发展的战略增长点。发达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有相对优势和良好的基础,随着这些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他们对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对甘肃来说将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