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凯歌行进,我国综合国力明显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与社会转型期的交织与叠加,使社科理论研究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光荣,意义之重大前所未有,各个层面和不同领域对决策咨询产生的巨大需求,迫切要求地方社科理论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不辱时代使命,真正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一 甘肃社科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的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承担地方社科理论研究的机构主要有高校、社科院、党校、部队院校和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五路大军”。这其中,高校是以教学和从事基础研究为主,党校则是我们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部队院校,受自身属性和角色定位所致,主要是服务于部队的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政府机关的研究室,确切地讲,主要是从事政策研究、文件起草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的专门机构。所以,从服务决策的角度看,社会科学院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主要从事服务决策的理论研究机构。因此,本文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近年来的智库建设为例,全面阐发和透析地方社科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状况。
(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概况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10月,是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全省重要的理论研究基地,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核定事业编制158人,现有职工150人,离退休职工62人。全院内设处级机构16个,分别是院办公室(党办、院办、纪委加挂组织人事处副牌)、科研处、行政计财处3个职能部门,工会、后勤服务中心2个工作机构,有经济、农村发展、社会学、法学、文化、历史、哲学、信息化、政治研究所和杂志社、图书馆11个科研工作机构。另有7个院属、19个所属非实体研究中心。全院共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25个,分为重点学科、主要学科、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甘肃省基地、永昌研究基地、兰州市党建研究基地和河西分院,与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社会科学类(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有《甘肃社会科学》,另有省级刊物《开发研究》公开发行。
全院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111人,占74%;高级职称的4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5人,省优专家3人,省“333”、“555”人才7人,省领军人才9人。博士19人,硕士4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55%。在职职工中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42人。院领导班子成员7人,其中,党委书记、院长都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全院占地面积2367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31218平方米。
(二)服务决策成效分析
与高校、党校、部队和政府政策研究室相比,我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大多只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各地社会科学院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同时也具有许多个性特点。总结回顾各地社科院的发展历程,最为核心且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就是:社科理论研究的功能定位直接决定着社科院的发展与繁荣。
1.地方社科理论研究的功能定位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社科理论研究新格局,各级各类社科研究机构在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并且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导航”与“助推”作用。研究视域囊括了宏观、中观、微观领域,既孕育了引领时代风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催生了许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地域性研究成果,呈现出全国性研究与地方性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良性互动态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社会效应不断扩大。
社科理论研究竞相迸发的态势,为各地社科理论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背景依靠,同时也给地方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难题,即地方社科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定位?这是每一个从事地方社会理论研究的人,都会遇到且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建院30多年来,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对自身使命逐步明晰,功能定位日趋科学。近五年来,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并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