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第一节 引言
对于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广泛关注,但至今对企业转型升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们通常将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
在企业转型概念上,Levy和Merry(1986)将组织转型描述为一种彻底的、全面的变革,认为组织转型需要解决组织的核心流程、精神、意识、创新能力和进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内学者吴家曦和李华燊(2009)认为,转型就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王吉发等(2006)认为,企业转型往往是由于自身在所处行业的竞争能力降低和竞争优势衰退,促使企业通过组织变革提升其在产业内的能力;或者由于所处行业的衰退,企业发展前景黯淡,企业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地采取产业转移战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在行业间的转移,可能是企业保留原有行业的业务、实行多元化策略,也可能是完全退出原有行业、全部进入新的行业。李烨和李传昭(2004)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的四种主流模式,即重组式转型、再造式转型、革新式转型和再生式转型,并从转型动因、变革性质、转型目标、学者代表、典型企业和起始年代六个维度对四种转型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得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模式的基本走势:①从转型内容的关注点看,逐渐从单方面内容转型(如业务流程、业务内容、组织结构等)到多方面内容转型,且更强调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②从转型所追求的目标看,从仅仅追求短期绩效(财务视角)到长期发展(战略视角)和短期生存相结合的演变;③从转型的复杂程度看,随着转型内容的日渐多元化,使得转型难度及其复杂性日渐增加;④从转型态度来看,体现为逐渐从危机驱动下的被迫转型转向战略导向下的主动转型。
Prahalad和Oosterveld(1999)通过对大量企业转型实践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五大特点:①转型不仅仅是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率或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而应是在新的思想、新的机会观念驱动下对企业战略和管理过程的革新;②转型必须涉及企业整个组织,即要求企业高级管理层必须全面改变整个企业组织的价值观,规划一个新的企业远景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广为传播和分享;③转型必须触动企业深层次的内容,如企业信念和行为,并促使其转变;④转型需要构筑和培育一个新的能力结构、业务结构和竞争战略,以确保新目标的实现;⑤转型必须构筑一个新的管理系统和运营系统,包括业绩评估、激励、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以及产品发展及运营等。
对于企业升级问题,Gereffi(1999)将其引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认为企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Humphrey和Schmitz(2000)认为,从企业层面来讲,升级是指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以改善其竞争能力以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Humphrey和Schmitz(2002)还认为,能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维持其收入或者能使其收入增长的业务就是企业升级,并从价值链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企业群有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部门间升级等四种不同类型的升级方式。Poon(2004)指出,企业升级就是企业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值产品转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移过程。
在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上,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企业而言,实现升级和自主创新的路径是由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研发设计(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国内学者梅述恩和聂鸣(2007)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集群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以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为维度的企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毛蕴诗和汪建成(2006)总结了五种基于产品升级导向的自主创新路径:替代跨国公司产品的产品升级、利用行业边界模糊的产品升级、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产品升级、针对行业标准变化的产品升级以及通过模仿创新的产品升级。毛蕴诗和吴瑶(2009)通过对9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案例的对比研究,总结了企业由OEM-ODM-OBM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分别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对转型和升级的定义仍然不明确,而且对企业转型和升级的研究着重于个案式的讨论,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