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作者:黄燕芬 杨欣波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摘要:

    2007年,中国社会同时承受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这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通货膨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三部分提出了减缓和消除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负面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

    China has witnessed serious inflation and asset-price rising in 2007. Inflation and asset-price rising have not only resulted in great shocks in Chinese economy,but also have exercise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The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ocial impacts of inflation and asset-price rising and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inflation on Chinese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social impacts of asset-price rising. The last part provid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reducing and eliminating these negative impacts on Chinese society.

    2007年,中国社会同时承受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房价、股价飙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近11年来的新记录,可以说,200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商品价格和几乎所有资产价格同时大幅上涨的一年。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不仅给居民消费、储蓄、投资、交易等行为带来巨大冲击,也通过其收入再分配效应给不同收入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带来深刻影响。本文结合相关数据与案例,对2007年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梳理与总结,并为减缓和消除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负面效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 通货膨胀的社会影响

    自2007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加大。2007年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超过2006年全年的1.5%,绝大多数月份也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的目标。综观各月份环比或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国通货膨胀的加速趋势比较明显(见表1)。

    表1 2007年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也不同;②不同社会群体经济地位不同,定价与议价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获得的涨价收益不同。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在通货膨胀中的得失不同,他们对通货膨胀的主观感受与行为反应也不同。

    (一)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消费与投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也差别很大。对高收入者而言,消费在其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而边际投资倾向较大,再加上收入和财富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此外,高收入者还可以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来弥补消费支出方面的损失,例如,在近期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飙升过程中,高收入者完全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和房地产来抵消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对低收入者而言,通货膨胀无疑是其福利的“头号窃贼”,因为低收入者购买力不足,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消费品以必需品(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为主。此外,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加速是以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为先导的,随后是肉禽蛋类价格的普遍上涨,并最终波及整个食品类。不言而喻,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食品类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密切相关。尽管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而易见近年来不断降低,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而且不同地域(比如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有着较大差异。从居民收入差距来看,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他们福利的损害程度就越深。考虑到城镇低收入者与农村低收入者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不难发现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最大受害者。城镇低收入家庭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虽然有较多共同点,但是两者的差别也比较明显,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自给性消费在总消费中占较大比重,食品消费以自给性消费为主,而城镇低收入家庭食品消费则以现金支出为主。

    不同类型食品的价格涨幅不同(见表2),它们对城镇低收入家庭消费、收入分配与福利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肉禽蛋类食品的价格涨幅遥遥领先,由于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它们自然成为低收入者抑制消费的对象;粮食及其制成品以及蔬菜的价格涨幅虽然低于肉禽蛋类食品,但由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其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福利的损害会更大。

    表2 2007年1~10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

    (二)通货膨胀在客观上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相当有限

    以粮食价格上涨为先导、食品价格上涨为主力军的本轮通货膨胀客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