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作者:祝华新 胡江春 孙文涛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摘要: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非常活跃的一年。互联网公众对民生、政府管理、反腐败、环保、社会道德滑坡等网络热点问题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热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反馈与引导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要加强网民的自我管理,警惕“网络暴民”现象。

    Abstract:

    2007 is a year of lively public opinion in China’s internet. The internet public expressed their views,such as:people’s livelihood,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combating corrup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cline of social ethics,etc. The scale and strength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elped to promote the solution of those issues. The government has experiences as well as lessons of feedback and guiding of public sentiment in internet which is part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in general. So,self-regulation among netizens is necessary and internet rioters should be prevented.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一 互联网舆论形成机制

    1.中国网民呈年轻化特征,高学历群体互联网普及率高

    近几年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人群。

    中国青少年的网民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网民年龄相比,中国网民更加年轻,25岁以下网民占51.2%,30岁以下占70.6%。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中国18~24岁网民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3.4%,即每10个此年龄段的人,就有4个是网民。年轻人口无遮拦,更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娱乐化倾向,以及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原因,青少年和学生的网络社区中,政治话题不占突出地位。

    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4成还要多,达到7121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中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0%,在这一群体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水平已经持平。较高的学历成分,使网民对社会政治关切度高,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高,网上发言的质量也较高。传统报纸的“群工部”编辑反映,网上BBS帖见解的深度普遍超过报纸的读者来信。

    2.中国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网民意见的发表与交流平台,首先是那些“大众”网络媒介,如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BBS)、聊天室(Chat Room)、即时通讯(腾讯QQ和微软MSN等)、聚合新闻(RSS)、维基(WIKI)。这些虚拟空间的发达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中国拥有13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在“百度”网站,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多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而西方国家的网民大多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向编辑部表达对新闻的意见。在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达3.88亿,为世界之最。很多中国网民人均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1950万个,成了中国年轻人交流沟通的便捷工具。在前几年一些城市的排日风潮中,互联网即时通讯与无线的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媒介作用。

    在“小众”网络媒介方面,首选博客(Blog)。据CNNIC发布的调查,2006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3375万个,博客作者超过1749万人(一人可能拥有1个以上博客空间)。虽然博客在中国呈现出浓厚的娱乐化倾向,网民建博客的目的(可复选),有83.5%为了“记述自己的心情”,但同时也有60.2%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博客已经成为网民上网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有5471万人。“新浪”网各频道中,Page View数量第一的就是博客。虽然个人网站内容比标准模板的博客丰富得多,虽然个人网站数量占到中国全部网站的21.9%,但对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还是要逊于博客。

    3.网络舆论压力十分强大

    在互联网上,网民针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比在现实世界中会更积极地发言。互联网超越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它的互动性和匿名性,都非常适合更多的民众自由表达意见和立场。互联网一个突出的优势,是网民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职业、地域等因素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群,在网上忽然发现彼此可能拥有如此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可以进行如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