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
中部六省既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中部地区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向好,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扩大,这将有利于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国内来看,国家开始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同时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予以适当扶持,必将极大推动中部地区的发展。当前,在中央高度重视和中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取得积极进展,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基本遏制了既慢于东部又慢于西部的“塌陷”之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取得了显著提升,中部地区开始进入了发展提速时期。
一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地位的演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状况、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经济文化条件存在差异,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地区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也先后从中原地区向北部,再从北部向东南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基本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四大区域格局。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历史上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封建时代,中部地区曾是群雄逐鹿的主战场;今天,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中部地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中部地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源地之一
中部地区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和重要的制造工业中心。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设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的第一个企业;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中部地区的钢铁、纺织、机械和军事工业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新中国成立后,中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也曾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全国工业70%分布在沿海地区,只有30%左右分布在内陆地区,但是中部地区的区位具有相对优势,国家将很多基础工业的大项目布局于中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发展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重要基础产业。“一五”期间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成立的武汉钢铁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一五”、“二五”、“三五”时期,中部地区都曾是国家重点建设区域。
3.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开始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采取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地区,从南到北,先东后西,梯度推进的路径,东部地区充分利用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遥遥领先。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不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速度上,都开始落后,并且差距越来越大。
从GDP增长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则呈现不断下降趋势。197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5%、30.7%和16.8%,198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5.0%、29.8%和15.3%,而到了200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则分别为59.5%、26.9%和13.6%。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在全国相应产业所占的比重,东部占全国的比重均不断上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全国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78年分别是41.2%、58.3%和54.0%,2001年则分别是46.8%、61.5%和62.5%;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78年分别是37.4%、27.5%和29.4%,2001年则分别是34.5%、26.4%和24.8%;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78年分别是21.4%、14.2%和16.6%,而在2001年则分别是18.7%、12.1%和12.7%。
从城市化的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缓慢和落后。1999年东部地区为34%,中部地区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