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作者:邹进泰 韩善豪 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摘要:本章从背景和意义,现状与问题,建设的思路、目标与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现状。

    一 中部地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出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老工业基地也正雄风重振。在此形势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增大,发展速度相对趋缓。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依靠全国1/10的土地,承载着1/4的人口发展重任,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综合优势十分明显,中部既是东部加快发展的腹地,又是西部大开发连接东西部的桥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联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南联珠三角,东接长三角,北通京津环渤海湾经济区,西靠广大西部热土。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中部的崛起要在巩固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建设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商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因此中部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对中部崛起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建设中部粮食生产基地有助于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

    中部崛起首先是“三农”问题。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比重偏低。2005年,全国城镇化比重高达43%,但在中部地区,除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为42.11%,安徽为35.5%,江西为37.1%,河南为30.65%,湖南为37%。城镇化比重低,说明大量人口“积压”在农村,导致“三农”问题尤其突出:一是中部农业在国家的地位重要,但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突出。2004年,第一产业在沿海、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38%、17.98%、13.28%和18.60%。中部和西部的比重偏高。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2005年全国连续两年增加的500亿公斤粮食中,来自中部地区的贡献占46%。二是农村增长乏力。非农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本地就业范围有限。如果缺乏科技的推动,中部农村发展的空间将十分有限。三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中部土地面积只有全国的10%,但人口却占全国的28%。土地平坦辽阔但人口相对密集,造成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据江西省农调队的资料,2005年,江西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600万人,农村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只有500万人,实际剩余劳动力1100万人,已经转移500万人,还有600万人等待转移。中部地区肩负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吃饭”的重任,但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其“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地步。以至于有人说,解决了中部“三农”问题就实现了中部崛起,而“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宽农民劳动力就业空间,而这些恰恰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目标相融。当然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积累多年的“三农”问题,但是通过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可以在建立粮农收入的长效增长机制,建立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以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机制等措施的基础上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很好的渠道。

    (二)建设中部粮食生产基地是东、中、西部合理分工的结果

    全国粮食生产可以、也应该实行明确合理的区域分工,逐步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中部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的主体,逐步扩大粮食生产能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中坚作用;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作为粮食生产的“两翼”,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高效农业和出口农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粮食需求总量随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要适时调整粮食总量平衡的目标。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在新形势下所承担的粮食平衡作用将发生较大变化。依据人口增长趋势、粮食生产与消费需求发展变化,提出近期东、中、西部地区粮食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是:东部发展一部分优质食用粮、加工专用粮;中部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品质,加紧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压缩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西部保证区域内农村居民口粮基本自给,发展部分特色粮食生产,将不宜耕作的边际土地退出粮食生产。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