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
一 背景和意义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介于N29°05′~40°44′、E108°21′~119°31′。本区地跨亚热带和暖温带,植被呈南北过渡性,土壤以红壤、黄棕壤和褐土为主,土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0.7%;人口总数3.61亿人,占全国的28.1%。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中部既是东部加快发展的腹地,又是西部大开发连接东西部的桥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挑战,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是制约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部六省环境与生态状况特征
中部地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环境污染较重,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
1.气候适宜,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中部六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粮输出基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部六省,粮、棉、油年产量占到全国的30%~40%,是名副其实的“粮仓”和“油库”。
2.水资源相对富余,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中部地区除山西水资源较为贫乏外,其他省份水资源相对富余。在全国十大流域中,中部拥有第一大流域长江,第二大流域黄河,第五大流域淮河,第六大流域海河。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中部拥有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第四大淡水湖巢湖。以江西省为例,全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五大江河,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常年有水的16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江西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034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中部六省水资源总量为7025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5%。丰富的水资源为中部地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3.环境污染较重,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
《全国环境统计报表》表明,多年来除了江西空气污染控制得较好外,中部其余各省的空气污染水平较重。特别是山西省,单位GDP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3倍和1.21倍。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全国生态环境水平进行了测算(见表1),中部地区区域环境水平最好的是安徽,在全国排第7位,山西最差,在全国排第30位(倒数第二);中部地区区域生态水平最好的是湖南,在全国排第3位,山西最差,在全国排第27位(倒数第五);中部地区区域环境支持系统最好的是湖南,在全国排第3位,山西最差,在全国排第30位(倒数第二)。
表1 中部地区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在全国的排序
(二)中部六省“十一五”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部六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经济均实现了较快发展,其中,山西、江西进出口增长分别达到83.8%和62.7%,增幅居全国前3名;湖南、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7.2%和16.1%,创出10年来最高水平;河南第三产业增长13.5%,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部地区在“十一五”中后期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发展,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显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1.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增加
“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将由2005年的3704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902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见表2)。随着新的发展高峰的到来,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控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以山西省能源消费为例,2005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2300万吨标煤,预计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16300万吨标煤,如不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将超过115万吨。
表2 2005年和2010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表
2.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高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到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将从2005年的43%提高到4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中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