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人口变化与就业趋势:长期与短期

    作者:蔡昉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摘要: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减慢和城乡就业需求的旺盛,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以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的降低为标志,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逐渐消失。但是,在劳动力市场的这种长期趋势中,2008年遭遇的宏观经济冲击仍然导致了就业增长率的短期降低,周期性失业率的上升。本文在分析劳动力市场冲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实现2009年以保就业为目标的平稳、快速经济增长。

    Abstract:

    Thanks to the diminishing increase in working age population and strong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China’s labor market situation has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that is,the economy is no longer characterized by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since its surplus labor force has been run out. Despite the long-term trend of labor market,the various shocks confronted by the Chinese macro economy in 2008 have caused short-term slowdown of employment growth and increase of cyclical unemployment rate. Based on analysis of such shock factors,this paper tries to suggest a set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ustai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2008年,劳动力市场遭遇了一个较大的冲击,一反过去几年不断改善的常态。由于这个就业冲击具有两个特点,即它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趋于缓解的长期趋势之中,并且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在劳动力市场指标当中,因此,相关的现象或判断不乏令人费解之处。本文尝试对劳动力市场长期与短期的矛盾,以及统计体系内外存在的就业等现象给予剖析,尝试引申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 宏观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如果按照2007年以前就业市场的趋势,2008年本来应该有一个空前好的就业形势。但是,2008年的宏观经济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的非农产业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冲击。首先是受人民币升值、日益加剧的美国次贷危机乃至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实际投资增长率降低和出口下降。其次,全国普遍出现的实际工资上涨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大量中小企业缩减生产或者倒闭,以及部分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作出的不恰当反应,产生对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最后,自然灾害产生的冲击:雪灾、震灾、水灾等都构成不利于就业的因素。例如,据报道,四川全省有115.2万农民失去生产资料,他们中的80%成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

    除了上述一般性的影响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手段特点,将就业冲击的影响因素加以进一步区分。

    总体来说,2008年上半年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从紧货币政策的执行,在通货膨胀压力逐渐缓解的同时,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都受到较大的影响,企业经营出现明显的困难。一般来说,从实施总量调控政策到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大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差,所以政策效果显示之前,即使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周期仍可能存在一定的惯性,继续朝着走低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会成为2008年乃至2009年不利于就业的因素。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就业表现为“菲利普斯曲线”显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消长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从2008年7月份开始,在CPI得到控制并趋于回落的同时,PPI逐步提高并居高位。一方面,中央政府希望高企的PPI不致传导到CPI;另一方面,下游部门和企业处于高度竞争之中,虽然承受着生产成本提高的痛苦,却没有能力通过价格的提高加以消化。一个相关的现象就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上游的一些部门利润却显著上升,这意味着下游企业利润下降幅度更大。

    如果大体上按照上下游来对部门和企业进行排列的话,恰好吸纳就业最多的企业大多在下游,其利润减少就意味着其中的一部分已经难以为继,许多中小企业倒闭。这就必然表现为就业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下降通常是就业冲击的先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利润下降所导致的缩减生产甚至倒闭,则直接表现为就业减少。处在上游的部门受到的伤害较小,但是由于其劳动密集程度低,所以也无助于就业的扩大。

    三 就业冲击的估计与预计

    多年以来,一方面,主观上宏观经济学家忽视就业的倾向比较明显,以为经济增长可以自动带来就业的扩大;另一方面,客观上经济分析缺乏所需要的即时、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如短期的就业人数、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等指标。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根据不同类别的信息,对周期性的就业形势作出粗略的描述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指标。关于这个指标,长期以来都是受到质疑和批评的。这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失业现象都是以下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享受下岗身份的前国有企业或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由于通过再就业中心得到基本安置和保障,所以不被计入登记失业的人群,使得登记失业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但是,随着失业保障逐步从再就业中心转向失业保险制度,上述情形已经不存在了,登记失业率大体上可以较好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波动。

    2008年上半年新增就业64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1000万人的6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人,困难群体就业77万人。新增就业比2007年同期完成人数多了11万人,但由于2008年计划数比2007年高,所以完成的比例略低于2007年。登记失业人数835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5万人,登记失业率4.05%。与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显然已经显示出不利趋势。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