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
一 概述
中国技术市场是技术、服务与资本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超过3000亿元。但由于技术转移过程中涉及的评价估值难、技术孵化环节不完善、科技人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技术市场的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009年8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共建的中国技术交易所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挂牌成立。这是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技术市场建设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中国技术交易所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由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中海投资管理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四家机构投资设立,注册资本为2.24亿元。
二 中国技术市场的发展
(一)技术市场成就
1.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技术转移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我国法制环境和鼓励创新政策的不断改善,我国技术市场的制度建设逐步发展和健全,在保障技术市场有序运行、促进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以《科学技术进步法》、《合同法》、《专利法》为主要框架的法律体系及技术合同管理制度,规范了技术交易的主体和行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与之配套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构成了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的奖励和激励制度。科技、财政等部门的规章,以及各地方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使得技术市场制度得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南。这些政策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技术市场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已建立国家、省、市级1000多个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800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这对技术市场制度的运行和维护起到管理和支撑作用。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技术转移,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为配合这项工作,科技部在全国组织开展技术转移示范试点工作,先后两批共确定了13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这些示范机构以不同发展模式全方位、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对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企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利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6年开始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建立全国专利转化实施的常设展示交易平台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目前已成立了42个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全国各展示交易中心独立运作,在业务上互相配合、支持。
3.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结构不断改善,交易效果显著提高
20多年来,我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形式不断创新,交易内容日益丰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日渐增强。1984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为7亿元,到2009年达到3039亿元,25年间增长了400多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5%,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这既说明技术市场的超常活跃程度,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科研活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图1是1996~2009年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统计。
图1 1996~2009年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统计
目前,技术市场交易内容已经从单一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不断向无形资产入股、技术投融资、企业并购等多样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并正在向资本市场靠拢。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各类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比重越来越大。大量新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这一平台和渠道流向企业,加速了技术要素流动、技术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4.中关村技术市场表现抢眼
据统计,2003~2009年,中关村技术市场成交额由125.29亿元增加到921.94亿元,增长了6.36倍,年复合增长率为39.5%,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8.7%的1倍以上。2009年,虽然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关村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