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
一 世界碳减排大势所趋,排放权交易长期看好
2000年以来,人类社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危机,其中以气候变化影响最为剧烈;二是世界低碳能源约束不断加剧,在能源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不能支撑未来长期永续发展。为了人类的未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格局。低碳经济不仅带来能源结构的深刻调整,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引擎,还将促进世界统一碳排放权市场的形成。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不可逆点”的存在,人类社会在2050年前,还有40年时间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欧洲的减排实践特别是碳排放权交易被证明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率的手段。排放权交易与碳税、行业标准、业绩标准等手段相比,具有灵活高效等突出特点,可以作为长效机制。因此,在减排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排放权交易将会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从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已经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部分国家碳排放情况和碳减排目标如表1所示。这些国家或地区2012年后的碳排放中长期目标表明,世界碳排放控制趋势不可阻挡,碳减排是大势所趋,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将在中长期内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碳排放权市场前景广阔。
二 短期达成全球控排协议存在困难,碳市场走势可能面临波折
表1 各国排放情况和减排目标
尽管2009年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它的基本精神已经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的支持或认同。哥本哈根协议基本继承了京都议定书精神,它为后续谈判打下了基础,但同时由于它不具法律约束力,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达成具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全球减排方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短期内世界碳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阻碍各方达成一致意见的主要分歧如下:第一,温度上升阈值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以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为代表的小岛国集团和一些非洲国家主张,应当将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发达国家则更多认同2摄氏度阈值理论,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支持全球平均温度增加不超过2摄氏度的观点,但不明确将其规定为上限。第二,即使确定远期减排目标,援助资金问题尚未解决。发达国家普遍支持在2050年时将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水平的一半的“远期选项”目标。但以中国、印度和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设定远期减排目标的同时只承诺“快速启动”的3年援助基金,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公平可言。2009年12月11日,欧盟各国领导同意在2010~2012年给予发展中国家每年24亿欧元、总共72亿欧元的资金,帮助他们抵抗气候变暖。与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提供的1.4万亿美元资金相比,这些资金微不足道。该资金方案招致了发展中国家的极度不满。第三,发达国家质疑发展中国家减排力度,发展中国家质疑发达国家短期减排诚意。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碳排放量增幅较缓;而发展中国家许多刚刚进入工业革命阶段,碳排放增幅显著,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希望后者接受减排指标,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在数百年间“负债累累”,不应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去迁就更高的环保要求。
三 我国碳市场已经启动,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为了应对低碳经济,中美两国在2009年末的同一天宣布:美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表明我国将持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降低碳排放强度,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在国际上靠近美国的低碳战略,并根据我国国内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其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声明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的自主努力将不会受到哥本哈根谈判的任何影响,因此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行业来说,即使获得发达国家通过CDM碳市场形式的资金变少,政府也会以其他方式进行自行推动,以达到减排目标。其次,“十二五”期间我国不排除制定和完善碳排放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的可能性,根据2009年我国政府的声明,排放强度减排努力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