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循环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阶段后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这一理念的出现还不到半个世纪,而实践则要更晚一些。具体说来,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始、高涨和逐步成熟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完成,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尖锐起来。1962年,美国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她的专著《寂静的春天》,卡逊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以图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涌现了一批相关理论。如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地球号”理论认为,地球就像在真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人类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初现端倪,比较典型的事件有“罗马俱乐部”的成立[1]、公民环境权的提出和《东京宣言》的发表[2]以及“地球日”运动[3]等。
(二)起始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标志着循环经济产生的重大事件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由联合国发起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此次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显示出发达国家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图。会后,美日等国家还以实际行动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他们用于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循环经济领域的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4]他们还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尽管此次会议没有解决世界性环境保护问题,却是世界循环经济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在此会议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陆陆续续出现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概念,如“污染预防”、“废物最小化”、“减废技术”、“源削减”、“零排放技术”、“零废物生产”和“环境友好技术”等相继问世。[5]人们开始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在对待资源环境问题上,从思想到政策都有所升华。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导向方面有所举措。1972年,德国制定了第一部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废弃物处理法》(197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紧随其后,美国1976年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这两部法律分别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危险废物地下贮存库的管理提出要求。与此同时,美国的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战略和思路,20世纪80年代以后转向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的“管端预防”。尽管这一时期,循环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传统经济流程并无根本的改变,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仍然重视不够,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游离于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循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公布,表明人类被迫将注意力转向生态压力,这包括土壤、水域、大气和森林的退化对经济前景产生的影响等,被迫重新评估和检讨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对人口与环境、生态与资源、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合理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类首先着手控制的是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IE/PAC)制订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首次以成文方式体现出来。[6]
(三)高涨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涨时期,环境的恶化迫使世界各国更多地思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的10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