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作者:胥和平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摘要:本篇首先介绍了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并指出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提到了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们创造了重要发展机遇,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更大挑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许多关键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及以下。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是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各类能源(特别是传统石化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如果能源消耗方式、能源消耗结构和效率上没有大的改变,中国将成为对全球环境造成最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从能源角度来讲,我国将长期坚持能源供应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形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这种能源结构使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资料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土地面源污染日趋严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大气污染程度依然严重,固体颗粒、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酸雨区面积已约占国土面积的30%。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预测,中国将会在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的第一大排放国,使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会越来越大。可以说,中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严峻性上来讲,都是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断加剧能源资源制约,而亟待转变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改变发展方式,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下决心解决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约束。这已经成为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各级政府、企业界、社会各方面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对待的大问题。因此,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 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

    转变发展方式的背后是生产体系的技术结构和技术素质问题。要真正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有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资源可以循环综合利用的技术和装备。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科技处于关键位置。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科技促进节能、科技推动减排提出了迫切需求。

    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及其产业,打造若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做强并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单位GDP能耗水平下降。

    必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能源资源耗用少、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科技服务业,支持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针对农业、机械、冶金、建材、煤炭、石化、纺织、轻工等一批节能减排需求迫切的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提高传统产业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

    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相结合,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高新技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促进专业化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加快发